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部崛起
摘要: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之后,县域经济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县域经济水平的差异是中部与东部地区差异的主要体现,中部地区要全面实现小康和“中部崛起”,就必须壮大县域经济。
关键词:县域经济;中部崛起;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地域范畴内各类经济要素发展的总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部和东部经济最大的差距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必须提升县域经济的实力,构筑其新的管理体制,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经济转型。
一、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谋求跨越式发展,必须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区域辽阔,资源丰富,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全国现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这些县域经济体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具体到中部6省的县域经济数据见表1。
中部6省地处内陆腹地,%,%,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左右。中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资源,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也比较突出。这里有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这里是我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近北,吸纳四面、辐射八方,发挥着独特的东西互动的桥梁纽带作用。
但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6倍以上,在。而且人口众多、经济结构不尽合“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城市化率低等问题十分突兀。这种严峻的形势使我们认识到:发展县域经济是一条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中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既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也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就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构筑县域经济新的管理体制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离不开创新,必须用新的思路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县级政府要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制定一套新的管理机制:
大力推进政府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职能转变步伐,强化服务,规范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培育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切实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倾力打造服务政府和诚信政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县域工业发展问题,一要扶持,二要创新。具体而言,可以建
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中部崛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