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七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77-01
文言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对诗、词的赏析,是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赏析文言诗、词呢?我认为以下七种方法值得尝试。
一、动静相衬
诗歌欣赏,需要观察对比,比如观察其是否运用了动静相衬。《望天门山》中,诗人李白在“两岸青山相对出”中著一“出”字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美,使人仿佛产生置身船上突然看到两岸青山愈来愈相互靠近的感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和悠远的情趣。《鸟鸣涧》中,诗人王维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物象映衬了春山之静谧,营造了“鸟鸣山更幽”之意境。
二、侧面烘托
侧面的烘托也是诗词创作中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人辛弃疾用“稻花香里”的“蛙声一片”对“丰年”加以烘托,尽情抒发自己陶醉于丰收的欢愉之情。蛙犹如此,何况人乎?还有《朝天子?永喇叭》中“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以一“愁”一“怕”来烘托“喇叭”所代表的出行宦官,有力地鞭挞了宦官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
三、虚实结合
在诗人笔下,往往有实景,有虚景,虚实相生,诗人的境界方才圆满。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借自然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巧妙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藉此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破阵子》中:“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大笔挥洒,借梦言志,爱国志士驰骋沙场的激情与豪迈跃然纸上。《秋浦歌》中:李白用“三千丈”的白发写愁思,出语不凡,飘逸奔放,非诗仙不能有此奇想。《惠崇》中“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诗人苏轼大胆发挥,写出了画笔不易触摸的感觉,写出了画外之物象――随春潮而上的河豚。形成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雄浑,胸襟博大,非一代枭雄难有其志。
四、衬托渲染
鉴赏诗歌,除了对比其动静虚实,还需要仔细辨别哪些是侧面烘托,哪些是衬托渲染。侧面烘托,多为烘托诗中意象;衬托渲染,则主要是衬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君子于役》中,诗人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的恬静画面,反衬了主人公极不平静的心情。《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多么清闲人、怡人的景象,又是多么温馨的画面。但作为羁旅之人,他人有家独我无,“断肠人”就自然更添悲愁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的形象何等悲凉
――“僵卧孤村”,但诗人偏偏“不自衰”,仍想到“为国戍轮台”。其志可歌,其情可泣。《登楼》中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诗圣杜甫深谙国家之内忧外患,百姓之水深火热,纵使能登楼一览无边的百色,也只会令人倍感悲伤,真可谓以乐衬哀哀更甚。
五、借古讽今
历史感在诗歌鉴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很多诗人会通过用典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累,才能对诗歌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登楼》中,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
诗词赏析“七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