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与陶瓷工艺
素质教育课程综合建设
(教学成果汇报)
本项目建设是以特色性素质教育课程、网上精品课程平台、学生第二课堂平台、浸润式教学方法探索等模块共同构成的。目前为我校文科类课程中唯一的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度批准),并已申报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2004年通过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渠道申报)。
成果的历史沿革与发育
“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课程自2000年秋天开始启动,这归功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首批列入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本年度在学校的支持下建成了260平方米的独立分布式工作中心,80平方米的原料仓库,三座窑炉(2座高温燃气炉,1座高温电炉)及系列设施,使本课程获得了台。首轮选课学生高达300余人,经抽签选定100人获准选课,由于此课程具有极佳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因而在中国科大这样的理工科高校引起很高的参与热情。
初创时期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搭建了良好的硬件平台,软体建设仍未达到状态。,我们先是对少年班2000级56名学生开设了一轮封闭式课程,形成了非常集中而且同质化的一批作品和小论文;紧接着又调整和加强师资队伍,规范教材和实验课流程。接纳两个与陶瓷艺术或技术相关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小组进入中心作实验教学与研究,送教师去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2人60天),请景德镇和宜兴的专家来中心指导(先后多次计38人/天),显著增强了教学能力。随后恢复开设了全校性选修课,课程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每年只有不到1/3的选课者能通过网上选课系统选择并学习本门课程(每学期通过网上抽签有80人获准选修)。
(—)主要集中力量进行课件建设,目标是把这门课建设成网上课程,这一阶段共开设三轮课,选课获准学生达240人。通过安徽省教育厅的项目支持及中国科大自身的项目支持,开始规划并建设陶瓷艺术中心网站,研制教学课件,建立多媒体素材库等。这一阶段还编辑了两本《中国科大素质教育大学生习作集》(2002年和2003年),以及两本《中国科大素质教育学生作品集》(2002年和2003年),图文并茂,其中陶瓷艺术课程的成果为重要部分。
项目团队及工作状况描述
“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课由九位教师组成,知识结构涵盖文、理、工多个学科,且均具有艺术或工艺技术实践,有较好的知识与素养的复合优势;教学团队在年龄上老中青结合(60岁以上1人,50岁以上1人,40岁以上3人,30岁以上2人,20岁以上2人);师资的分配状况为主讲教师5人,实验教师4人(含交叉2人),师生比例1:9(本课限选80人);
汤书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在陶瓷发展史、国际陶瓷交流文化方面有较好的知识积累,主讲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名著名篇导读、表达与沟通等课程。
王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素质教学部艺术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艺术教学,主讲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名篇名篇导读、中国文字与书法、中国美术作品鉴赏、视觉艺术讲座。
吴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窑炉温控自动化专家,主讲自动控制概论、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
王昌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系教授,中国科技考古学会负责人,主讲及主研科技考古概论、陶瓷考古技术、陶瓷釉料
陶瓷文化与陶瓷工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