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喜福会》中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摘要:文章以电影《喜福会》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交谈时话题的选择、称呼语、谦虚与客套语,社交应酬等中出现的礼貌语用差异进行阐述,更深层次地理解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礼貌用语;语用差异;《喜福会》
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有着或不可缺的影响。合适的礼貌用语往往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缓减紧张的气氛以及消除误会等,然而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时,迷茫、疑惑、冲突、误解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应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更应该掌握不同的文化,了解礼貌的用语,提高交际能力。《喜福会》是一部典型的关于英汉文化冲突的电影,本文以它为例,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角度来
剖析英汉文化冲突所导致的交流障碍。
贬低自己和尊重别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中国人擅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对其赞美;当受到别人赞扬或祝贺时,往往会说一些自我贬低的谦虚话。而英美人士则会用
“Thank you!”来回答别人的赞美或祝贺。电影《喜福会》中,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在Armey(华裔)儿时,生活在中国,二房太太送给她一串珍珠作为见面礼。Armey的母亲立即说:“二太太,你不要把这么贵重的东西给小孩子,她不配。”说自己的孩子不配,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为他们在收到礼物时,一般会说“Thanks!”来表示感谢。另一个例子是这样的:Waverly(华裔)邀请自己的男友Rich(美国人)来家里做客,在饭桌上,Waverly的母亲Lindo(华裔)在端出自己的拿手菜时,贬低自己的菜烧得不好吃。“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it’s too bad to eat, but please.”(这菜不够咸,没味道,不好吃,请包涵,我们得顺意吃一点)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自我否认的态度,如果是中国人在饭桌上听到主人这样谦虚的话语,会直呼自己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称赞主人的手艺高超,然而作为从小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Rich全然不知Lindo的含意,直接在菜中加了酱油,造成了尴尬的局面。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作是礼仪之邦。彼此熟悉的同事和朋友之间,对年长者我们往往在姓前面加上“老”字,如电影《喜福会》中最后一幕在码头上的情景,两个多年未见的故友偶遇,“这是老王吗?”成为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增强了熟悉感。此片中June的母亲(华裔)称呼退休钢琴老师为“Old Zhong”则是受到中国人称呼年长者的
论电影《喜福会》中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