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本文通过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母女之间冲突的本质。笔者认为母女间的误解、冲突、沟通理解,到最后的认同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沟通和交融的过程。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冲突;融和
[]I206 [] A[]1671-5918(2010)05-00122-02
doi:.1671- [本刊].hbxb.
作为华裔作家中的佼佼者和华裔文学承上启下的创,谭恩美于上世纪80年代末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美国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和赞誉;一举成为当时全美最畅销小说并长达九个月,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批评循环奖。1991年最佳小说奖。该小说是根据其自身的经历,选取移民母亲和生长在美叙了四位华裔女儿与他们从中国经历了不同苦难而后来回美的母亲,从隔阂到融洽的故事。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路历程。
一、母女冲突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都经历过旧中国的贫穷战乱,以及封建父权制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然而当她们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走出了命运阴影,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之后却又面临着新的危机。她们在中国的经历、他们身上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价值观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在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每日生活中却又不得不面临完全迥异的美国文化。母亲们来自旧中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中国儒家文化教育子女应尽心孝敬父母,家长是绝对的权威,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的安排,否则便有悖祖训,不守孝道。母亲们把女儿们看作她们生命的延续,希望女儿能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认为在各方面管教女儿是对他们的疼爱关心。然而,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懈地反抗,在这个种族、阶级、性别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里,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
尽管这四位母亲移民美国已有几十年,但他们仍固守着中国传统,希望女儿能继承自己的精神遗产,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来设计女儿们的未来。她们希望女儿们能摆脱她们这一代女人所遭受的痛苦,希望她们能够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如果女儿们不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她们就会非常伤心、失望和难过。然而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在美国的主流文化浸染下长大的女儿们对中国的东西都有着某种抵触情绪,对美国的东西却极力迎合。她们为了挤入美国白人主流社会,总是试图掩盖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血液中的中国特性。他们把中国性格和美国环境搞成彼此对立,并且追求个性自由,对母亲的中国式教育嗤之以鼻。母亲们一直以中国传统的方式来爱女儿,但女儿们则竭尽所能来摆脱中国传统,想方设法走出母亲的影响。
例如,韦佛利在母亲的教导下成为全美少年象棋冠军,但她并不感激母亲为她付出的一切。当母亲在别人面前为她的成功而骄傲时,她却向母亲大喊;“为什么你总是用我来炫耀?你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最后违背母亲的愿望,放弃下棋而成为了一名律师。与之相反,吴晶妹也使母亲吴夙愿的愿望化成泡影。母亲想把她培养成为一个钢琴家,然而,对于母亲的安排,晶妹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阻止她
试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