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对我们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从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入手,阐述了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类型,列举几种典型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加强计算机安全保护意识,提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环境;计算机病毒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然而,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肆无忌惮地破坏计算机系统,攻击计算机网络,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世界各地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攻击的事件数不胜数,人们一提到计算机病毒无不“谈虎色变”。因此,我们全面认识计算机病毒,掌握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概述
(一)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究竟什么定义为计算机病毒?关于计算机病毒的概念最早记载是1949年冯?洛伊曼发表了一篇名为《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织的进行》的论文,他在论文中第一次为我们给出了病毒程序的框架。我国在1994年2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明确指出: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1]在这里,我们对计算机病毒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人为编写的程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和其他普通程序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传染性。计算机病毒能够把自身复制到其他程序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可移动设备(光盘、闪存、移动硬盘)等途径传播。计算机病毒这个特性和医学上病毒特性非常相似。(2)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破坏性表现在破坏计算机系统,占用计算机资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删除文件和数据,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造成大范围计算机系统崩溃,从而导致网络瘫痪。(3)隐蔽性。计算机用户根本无法察觉计算机病毒的存在,有的计算机病毒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存储,当我们察觉的时候计算机病毒已经悄然无声地完成了对计算机的破坏。(4)潜伏性。有些计算机病毒一般不会立即发作,潜伏时间有的需要几天,有的甚至需要几年,触发条件一旦成熟后计算机病毒就会爆发。(5)不可预见性。无论何种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只能处理已知病毒或者极少部分计算机病毒变种,目前还不存在可以检测所有计算机病毒(包括未知计算机病毒)的反病毒程序。计算机反病毒技术总是滞后于计算机病毒的出现。
(三)计算机病毒类型
根据计算机病毒传播原理不同可以将计算机病毒分为文件型病毒、引导型病毒、混合型病毒以及网络型病毒[2]。
(1)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通过修改文件中的参数,依附于可执行文件之中。文件执行时,首先运行文件中计算机病毒代码,从而达到破坏计算机程序的目的。(2)引导型病毒。引导型病毒主要寄生在硬盘引导扇区,当启动计算机系统的时候,引导型病毒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控制,破坏计算机系统易如反掌。(3)混合型病毒。混合型病毒具备文件型病毒和引导型病毒双重特点,它既可以通过可执行文件也可以通过引导扇区取得对计算机的控制,因此,混合型病毒危害更为严
浅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