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十册数学教案目录(总课时数:80)一简单的统计(一)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第2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第3课时:练习课第4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第5课时:练均数第7课时:练习课第8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0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第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第1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体积和体积单位第13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第14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第15课时: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第16课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第18课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数第19课时:能被3整除的数第20课时:质数和合数第21课时:分解质因数(1)第22课时:分解质因数(2)第23课时:最大公约数(1)第24课时:最大公约数(2)第25课时:最小公倍数(1)第26课时:最小公倍数(2)第27课时:整理和复习学期备课全册教学要求。、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四、教学方法措施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单元备课第一单元简单的统计(一)整体感知:这一单元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数两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教学的统计知识,学习用画“正”字法收集和积累,随着时间变化的各种数据和编制统计表的方法,以及将几个有联系的简单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教学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时都需要知道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的个数,但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就不同,因此教学要注意从统计知识的角度来说明计算方法,适当与统计表结合,而不是作为应用题的一种类型来处理。在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操作、分析、比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2、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二)能力目标:,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2、教学中结合统计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求平均数,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教学重点:1、学会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2、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3、使学生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1、根据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2、编制复式统计表时的分栏方法。3、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课时安排:1、数据的和整理5课时2、求平均数2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0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