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运河飘来的元明清文学论文
运河飘来的元明清文学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运河飘来的元明清文学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积水潭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试想一下,当你从北京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穿越时空,来到700多年前的元大都时,你会身处何方?是乌黑黑一片,死一般沉寂的荒郊野外?还是车水马龙、人声嘈杂的繁华街道?穿越的时候,如果地标保持不变的话,那么恭喜你,已成功进入元大都最文艺最繁华最有范儿的地段。
当然,足够幸运的话,你还将看到一大批戏剧名角,在小小的一方舞台上,轮番上演大都人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的名剧。台下,达官显要、文人雅士、商贾人士、船夫走卒、市井百姓穿行于此。他们有的在寻觅心意物品,有的在与文青们亲切交谈,有的干脆卸下一天的重担,悠闲地陶醉在音乐歌舞中。
这一切,得益于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段的开通。
积水潭是戏剧演出中心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8月,由元代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大都(北京)城里河段工程开工。一年后,工程结束,与通州运河相连的积水潭,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总码头。
沿京杭大运河的北上路线,满载着贡赋、稻米、瓷器、丝绸的货船开始源源不断进入都城中心积水潭。一夜之间,积水潭成为全国最繁忙的码头,粮船如织、舳舻蔽水,一派盛世繁华。
工程完工时,恰逢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回大都,眼见江南粮船在积水潭码头爆满,忽必烈大喜过望,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取畅通天下,惠泽大都之意。数不尽的物资、商人聚集于积水潭,可谓是“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棚舞树,选九州之秾芬”。
积水潭沿岸,酒楼林立,燕舞之声不绝于耳。每天,大量宫廷、民间演出活动在这里轮番上演。大都,在大运河的开凿下,竟也热闹起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元杂剧在此繁荣生长,并借由大运河宽广的河道,融入远方。
来到大都,人们必会去两个地方观看元杂剧:一个是大都西城砖塔胡同,一个是积水潭大码头的斜街。那时的积水潭,又名“海子”,它不仅囊括如今的前海、后海、西海三个湖泊,还比这三个湖泊的总面积大。“海子”四周,钟楼鼓楼一带,各种商业店铺前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官人、商贩络绎往来,觥筹交错间,艺人献唱助兴必不可少。
据《青楼集》记载,元时戏曲艺人116多位,“名重京师”的就有张怡云、曹娥秀、南春宴、周人爱、玉莲儿、王巧儿等人,其中最为杰出的当属珠帘秀。她“姿容姝丽”,独步一时,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杂剧,全都信手拈来。
珠帘秀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都有很深的交情,她最著名的绯闻男友,当属响当当的大杂剧家关汉卿。《南吕·一枝花》“赠珠帘秀”套曲中“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便是关汉卿与珠帘秀在扬州交往的最好见证。
关汉卿带领元杂剧南下
关汉卿喜好旅游,“一心待向烟花路上走”,元灭宋后不久,他就由大都出发南游,沿途经过扬州、杭州等运河城市。与他一起同行的,还有好友兼杂剧作家——杨显之与费君祥。
当时的杂剧,在北方已很成熟,南方对它知之甚少,杭州并无杂剧的任何创作与演出。有人将关汉卿的南下视为开“北杂剧中心南移”的先河,实不夸张。明人徐渭就曾说过:“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
元杂剧南下,有两个路线,一是随军南下,一是顺水陆航道逐渐进入江南,关汉卿和友人走的就是第二种路线。在杭州
浅议运河飘来的元明清文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