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小说流派死亡叙事比较研究
摘要:五四文坛,由于许多文化精英的提倡,社会渐渐开始打破传统的忌讳说死、写死的禁忌,五四各流派小说家也开始在作品中以直面死亡的勇气思考死亡、表现死亡。但由于作家的个人经历、写作经验、审美习惯不同,五四各小说流派的死亡叙事对死亡就有各不相同的展示。五四乡土小说的死亡叙事很少描写死亡本身,更强调人的生命如何被社会毁灭。而浪漫抒情派的死亡叙事中不对社会原因做过多关注,其以对死亡的审美观照来呈现对理想生命形态的设想与祈盼。问题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死亡叙事在显示生命凋零的社会原因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对死亡描写的惨烈程度却大不相同。
关键词:五四乡土小说五四浪漫抒情小说五四问题小说死亡叙事
与中国不问死只问生的生死观相比,西方向来注重对死亡的哲学思考,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接而深刻的外现出内心强烈的死亡焦虑,从希腊时期的悲剧到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直面死亡的风格,都深刻地体现了西方人的这种精神传统。五四时,这些探讨死亡的思想著作都大量涌进中国,它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冲击着中国回避死亡的生死观。除此外,五四时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当时的文化精英都对死亡做过深入的讨论,梁启超曾郑重地提出过研究“死学”的任务,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也对当时的自杀风潮做过探讨。周作人谈到王国维的自杀时就明言:“一个人愿意不愿意生活全是他的自由,我们不能加以什么褒贬。
”[1]。李大钊也说过:“我们对于这自杀的事实,只应从社会制度上寻找他的原因,研究怎么可以补那缺陷,什么壮烈啦,罪恶啦,我们都不能拿来奖励或诽谤人家处决自己生命的权力。我们应该承认一个人为免自己或他人的迷惑麻烦,有处决自己生命的自由。”[2]。由于这些文化精英的提倡,当时的社会渐渐开始打破传统的忌讳说死、写死的禁忌,五四各流派小说家也开始在作品中以直面死亡的勇气思考死亡、表现死亡。当时文坛上,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问题小说等都对死亡做了精彩的描绘。但由于作家的个人经历、写作经验、审美习惯不同,五四各小说流派的死亡叙事对死亡就有各不相同的展示。
如果纵观五四乡土小说家的创作,我们就会发现,对死亡的描写犹如一个巨大的无法逃避的阴影覆盖在这些作家的艺术文本上。从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到台静农的《新坟》,死亡占了五四乡土小说家创作题材的大部分。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触目所见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死亡:菊英是在母亲撕心裂肺的呼喊中痛苦死去(《菊英的出嫁》);年轻的静姑在父亲的逼婚与兵害的双重蹂躏下跳塘自尽(《喜期》);周涵海在丢掉陈四爹的牛并受尽同村人的嗤笑后悲愤离世(《陈四爹的牛》);温良的元正与寡妇小牛太娘倾心相爱,但两人的爱情却因小牛太娘寡妇的身份见不得光,最后两人不被乡土宗法社会所容,双双死去(《元正的死》);生活富裕的四太太本来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但一场兵灾就轻易的将她推向死亡的深渊,不仅女儿被流兵奸杀,连儿子都被流兵打死,发疯的四太太最终也在儿子的墓旁将自己活活烧死(《新坟》)。
除了五四乡土小说家集中描叙死亡外,浪漫抒情小说也对死亡有着偏爱。郁达夫就说过:“性欲和死,是人生的两大根本性问题,所以以这两者为材料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一般其他的作品价值更大。”他甚至宣称:“世人若骂我以死为招牌,我肯承认的”[3]。郁达夫的44篇小说中,以主人公死亡为结尾的就有9篇,如《沉沦》、
五四小说流派死亡叙事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