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攻克医改最后“堡垒”.doc研究攻克医改最后“堡垒”
攻克医改最后“堡垒”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攻克医改最后“堡垒”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医院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取消了药品加成,药费和检查费都降了。”“这下省钱了!”张莉乐了。国家曾规定,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可以在实际进价基础上适当加价,以补贴医院发展资金,但加价不得超过15%。这即是药品加成。在以药养医政策背景下,医院开药越多、检查项目越多,收入就越高,由此导致过度医疗。医改开始后,要求取消药品
2009年4月,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剑指五大主攻方向——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到2011年底,在国家大力投入和推动下,五大任务中的前四项取得了突破。
可是,在医改顺利推进之际,群众医疗费用却不降反升。2011年,,%。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怪圈?
“理由的根源就在‘五大任务’最后一项——公立医院改革。”江北区委常委、副区长高洪波认为,“目前,公立医院未充分体现公益性,以药养医瓶颈至今尚未突破,药价虚高、过度医疗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
在中国医改道路上,公立医院改革成了最后一个“堡垒”。
2009年,随着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区出炉,中国开始向最后“堡垒”进攻。
一场关系医改成败的大戏,在重庆唯一的改革试点区江北区拉开大幕……
管办分开
“区里准备成立医院管理中心,具体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组织上研究确定你到医院管理中心工作,你有什么想法?”2010年的一天,江北区卫生局党委书记王志林向时任江北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吴蓓说道。
“我……想想。”吴蓓犹豫片刻,没有立即答应。
“换作我,一定不会接招。”听说此事后,一家外地医院的院长对吴蓓说,“改革?难!”
这位院长的话,映射出公立医院改革的艰难。
2009年,江北区成立了医改领导小组,确定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第一人民医院(现已同市红十字会医院合并)和江北区中医院为医改试点医院。
公立医院究竟怎么改?这是一个全国尚无答案的难题。
在市医改领导小组指挥下,江北区经过仔细调查,梳理出公立医院存在的四大难题——所有权和管理权理由,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理由,药品加成收入理由,医院公益性激励机制理由。
“不啃掉这些‘硬骨头’,医改很难成功。”区卫生局局长吴志刚说。
第一场硬仗是管办分开。
公立医院行政色彩强,缺乏自主权,造成国有资产运作不灵、增长缓慢,既限制了医院活力,又给医院通过过度医疗增收埋下伏笔。
为此,2010年,江北区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区医院管理中心,专项管理医院资产,引导医院向公益性回归。
中心党支部书记正是吴蓓。几经权衡,她决定为医改出点力。
上任后,吴蓓和同事们打响了第二场硬仗。
治理之变
2011年初的一天,市红十字会医院会议室。
医院理事会成员正在开会。
“今天,我们审议一下医院的发展规划。”理事长张列清了清嗓子说。
张列是区医院管理中心主任。不久前,他被选为医院理事会理事长。
围绕会议桌,坐着十多位理事。他们分别代表群众、财政、医保、医院等相关各方。医院理事会
研究攻克医改最后“堡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