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
张先
【作者简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天仙子张先
小序中交待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当时的身份,同时也交待了作者借病闲居,不想入府。这两点说明当时已经五十二岁的张先因性格孤傲,仕途失意,只做了个掌管文书的小吏。他年老位卑,他叹卑嗟老。这一短序,可以成为解读此词的一把钥匙。
【短序的作用】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请小组合作,翻译这首词
饮着美酒听着《水调曲》,午间喝醉后已经醒来,可心中的愁苦却不曾排遣。送走了春天,春天什么时候能再回来?黄昏对镜自照,惋惜青春年少、似水流年,往日相约,白白记得很清楚,后来却如同云烟。
沙滩上双宿的鸳鸯鸟已栖息,风吹走了流云,月光下花儿孤影自怜。一层层的帘幕密密的遮住了灯光,风儿在依旧吹,人声却渐渐地安静下来。明天的小路上一定是落满了花瓣。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开头即写持酒听歌,歌是《水调》,传为隋炀帝所作,其音悲伤,这样,他所持酒听歌就不是高兴的事,而是悲哀的事。接下来继续写这种愁,“午醉醒来愁未醒”,酒醉了,睡觉了,而睡醒后愁还未醒,可见起其愁的深长。那么,是什么样的愁,如此深长呢?
送春春去几时回。
是送春之愁,春去几时回?问得没有道理,诗词中有这种无理而妙的写法,而这儿还不仅如此,而是有他的苦衷,这不是年轻人的送春,而是老年人的送春,既有对往事的回忆与留恋,又有来日无多的感慨,这样,春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而且是指人生的青春年华的逝去了。
应当指出的是,此句中的前后两个“春”字,有不尽相同的涵义。上一个“春”指季节,指大好春光;而下面的“春去”,不仅指年华的易逝,还蕴涵着对青春时期风流韵事的追忆和惋惜。这就与下文“往事后期空记省”一句紧密联系起来。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在于写实。
杜牧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在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感到“往事后期空记省”。往事成空,后期无定,后事迷茫,所以是“空记省”,白白的记忆与追省。
此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词人把酒听歌, 所听之歌为水调歌。此歌是隋汤帝凿汴河时所制,其声韵悲切。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由此看来,词人伤春为表,伤已才是里。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无返机了。“几时回”,实际上是“伤己”之余的自问了。
向晚临镜自照,青丝变白发,又怎能不渐生华年飞逝的怅惘之情呢?最终发
出了往事不堪回首万事皆成空的慨叹!
【上片小结】
下片所有景物描写都暗扣一种事物,请说说这是哪种事物。
“风”字又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关键词。
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
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
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
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
天仙子 张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