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
为文化富民和旅游发展开辟新路径
泰安历史文化悠久、辉煌灿烂、底蕴丰厚,既造就了众多像
泰山一样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泰山等自然文化遗产,又蕴育了涵盖生产生活、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扩大文化消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我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可供开发的项目数量多,潜力大,落实六中全会精神,逐步发挥文化遗产的巨大的旅游价值和富民价值,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是继续开发文化遗产的旅游服价值。当前,大汶口遗址保护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进入国家级保护层面,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戴村坝、堽城坝等五处遗产点列入大运河申遗名单。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和戴村坝、堽城坝等五处遗产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东平县在做好遗产保护的同时,加快转化为旅游效益。今年在戴村坝建成了全省唯一座水工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非遗项目“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华丽转身,转化成为大型室外演出项目,已是家喻户晓的知名旅游品牌。
二是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富民作用。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并形成相关产业链和衍生产品,这是非遗项目的独特优势。省级项目肥城市的“桃木雕刻习俗”开发为桃木雕刻工艺品,桃木雕刻工艺品加工销售企业已达150多家,从业人员2万人,去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全国连锁加盟企业突破了600家,国内市场上的桃木旅游商品80%都产于肥城安的石刻制品,为广大游客所钟爱;依托省级项目“宁阳斗蟋”,打造成为中华蟋蟀节,建成了蟋蟀园,一只蟋蟀可卖几十万元;“范镇驴油火烧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项目后,火烧身价倍增,一个竞能卖到10元。非遗项目的富民开发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在促进就业、传承文化等方面也是作用巨大,功不可没。
泰安市文广新局:张云鹏
2011-10-29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