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创作中如何设置悬念
在高考作文中,有些人喜欢设置悬念。那么,究竟什么是悬念呢?
悬念就是让故事更具魅力的一种方法,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不管是爱情故事还是破案故事,只是通过情节的巧妙设置,使故事有了悬念,,悬念的作用是勾起读者的兴趣一直读下去。
那么设置悬念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举一个例子吧。在江西一高考考生的作文里这样写道“爸爸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回家了,我和妈妈的心也一直悬在半空。特别是妈妈,她房间里的灯经常彻夜亮着。看着妈妈日益憔悴的身影,我心疼极了。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滑过,却丝毫冲不淡我们对爸爸的牵挂。一个星期过去了,爸爸还是没有露面,仅用一个电话报了一声平安。”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想爸爸究竟去哪里了呢?爸爸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呢?爸爸为什么会杳无音讯呢?
所以呀,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学会用悬念“揪心”,用过程“抓人”。那么悬念和过程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中央电视台的孙玉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内容如下:
悬念和过程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前提:没有悬念的过程平淡无味;而失去悬念之后,过程本身就只能是一种欣赏的表演。
可是,过程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写,那悬念和过程交织在一起怎样写呢?
1. 无巧不成书。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在菲力普心里,一直以为的大财主叔叔于勒竟然是一个乞丐。这一系列的嘀笑皆非的故事真的很能反映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性冷落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 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生个儿子是个贼, 偷得蟠桃献母亲。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在这首诗中先设置悬念,说婆娘不是人;紧接着第二句道出婆娘的身份;第三句又说儿子是贼;第四句又道出儿子偷了什么东西。 3、
3. 把文章的结局或主要情节、主要矛盾放到开头来写,然后再按照事件的自然顺序写。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倒叙。
例文《同志的信任》,文章如果不把那段紧张而有神秘的情节放到开头来写,恐怕就很难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也很难表现出当时那种令人恐怖的社会环境
浅谈文学创作中如何设置悬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