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而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分析,大多数课堂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一、乐趣是“活”的前提
乐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它可以引导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加快学生获得知识的进程。孔子曾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文教师也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教学效率就高。那么,教学时如何做到有乐趣呢?
请看《春联》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会贴对联吗?
生:会。
师:好,现在你们把这副对联贴一下,看谁贴得又快又准。
(生开始贴,结果大多数学生把对联的上、下联弄混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联的上、下联如何分吗?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春联的上、下联,可以从内容上来判断,比如说“辞旧岁”与“贺新年”,要先辞旧才能迎新。也可以从数字上来判断,一般上联的数字比下联的小。还有一个方法也可以判断上、下联。现在,你们先读读每副春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再读读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看看会发现什么。
(生读。)
生:我发现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三声或四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一声或二声。
师:对!如果春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三声或四声就是上联,是一声或二声就是下联。你们掌握了这个窍门,无论是读春联还是贴春联,就不会分不清上、下联了。
让学生动起来,乐起来,在活动中尝试,在尝试中学习,在错误中顿悟,在顿悟中发现,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这堂课,教师没有摆出为人师表的架子,而是循循善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利用贴春联,让学生自己揣摩,发现春联讲究对仗的特点,这样“活”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二、情趣是“活”的关键
从某种角度讲,语文课堂是“情感场”,“情”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而我们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情文并茂,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很好地利用文中的情感,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教师利用司马迁遭受酷刑之后,几次想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写成又取消了这个念头的矛盾心理,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受刑后的司马迁在那昏暗的牢房里,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一、二小节。
(生静读。)
生:他仿佛听到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看到父亲泪流满面的样子。他想,为了父亲的遗愿,他也要活下去。
生:他仿佛看到自己为了写《史记》,几十年来四处游历,风餐露宿的情景。他想,他不应该轻易放弃。…………
师:你们说的都很对。滔滔黄河水的哺育,英雄故事的激励,自己早年的勤奋努力,父亲临终时的殷殷嘱托,这一切使司马迁作出这样的决定: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挖掘文本的内涵。此时,学生的情感被唤醒,情感得到升华。
三、美趣是“活”的升华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灵活应用,达到唤起学生审美心理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感受教材美,充分有效地解放、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
例如,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就用他的诗意才情演绎了“人曲合一”的美丽境界。他利用文章中的风景,让学生学会从中体验人生,感悟情怀。整堂课如诗如画,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四、知趣是“活”的保证
任何艺术都有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而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首要特征是以认知价值为最大追求目标,它要求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有效知识。这就要求教学境界必须具备知趣的特征。
例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学《鼎湖山听泉》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鼎”吗?
生:古代有人用它盛东西。
师:沾点边,是古代的一种东西。
生:古代有人用它烧饭。
师:对,是古人的一种烹饪用具。还有吗?
生:它有三只脚。
师:对。还有吗?
生:古人喝酒用的杯子。
师:你说的是另一种东西,爵(jué)。在古代,不同职位的官员要用不同样子的爵,所以他们有不同的“爵位”。
生:我知道鼎是古代人烧香用的炉子。
师:是的,也可以祭祀用。(板书“鼎”,并画一个“鼎”的大体模样)
师:“鼎”的样子和“鼎”字像不像呀?
生:像。
师:对,这就是个象形字。这就是古代用来烹调和祭祀用的“鼎”。今天我们讲的不是这个鼎,而是一个风景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70 KB
  • 时间2018-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