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
【概述】抽搐是因筋脉收引,舒纵失灵而引发的肢体不自主抽动,甚则项背强急,角弓反张为特征的常见急症。又名“瘛纵”、“抽搦”、“抽风”、“痉证”。
【历代医家论述】抽搐病名始见于清代《医学指南》有云:“抽搐一证,时作时止,手足拘挛,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二目天吊。”《内经》称之为“瘛纵”,《金匮要略》称其为“痉病”。《医阶辨证》明确本病病源为“痉病,身强直而瘛纵;痈病,眩仆而瘛纵。破伤风病,筋挛急而瘛纵是也。暑风病,汗大出而瘛纵。”
关于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颈项强,皆属于湿”。素问短短求语,揭示了抽搐一症的病因为风、为湿。病变之所在为肝。《景岳全书·杂证漠痉证》指出:“愚诸痉之为病,强直仅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景岳全书认为抽搐一症的病变部位在筋脉,为筋脉拘急所致,筋脉的拘急乃由于血液的枯燥所致。关于本病的治疗《金匮要略·痉湿谒病脉证治》篇指出“太阳病,共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仅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仅少,气止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啮齿,可与大承气汤。”张仲景为抽搐的观察细仔入微,他提出的治疗方剂,对于今天中医治疗抽搐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农药药物中毒→毒血相结→壅滞经络→上犯感受风毒之邪→侵袭肌腠经脉→营卫被阻→上犯下损抽搐外因感受温毒疫毒之邪→内灼津血→血结津耗筋脉失养→热极生风→引动肝风→常扰经脉头外伤→伤筋损络→津渗为痰→上犯→瘀血凝聚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火盛生风→上扰神明内因素质阴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脏腑气机失调→水津代谢受阻→络脉不通→痰瘀内结
本病的发生以外邪入侵,毒滞经络,或体内邪动,犯扰经络等以致脑髓受病。神机受累,筋脉拘挛而发病,重则督脉受损,脊强反折。本病的病位在脑髓而累及于肝,或脏腑病变上犯神明,其标在筋脉。病情有虚实之分,而以邪实者居多,实者风痰,瘀热;虚者,津亏血少,脑髓失养,筋脉失荣。
【诊断与鉴别诊断】1、发病特点:起病急暴,变化迅速,常见于外感热病,及烈性传染病过程中,也可见于内伤杂病严重阶段。2、症状特点:轻者:四肢蠕动或搐动,时作时止,或见身热面赤,气粗,舌红赤,脉弦紧数。重者: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噤啮齿,舌苔黄白或黄褐干燥有裂或焦里起刺,脉弦数。险者:神昏不语,壮热烦躁,两目上视或斜视,面唇青紫。危者:瞳神散大,两目正圆,神昏偏瘫。
(一)颅内疾病1、颅内感染:各种病毒性、细菌性的脑炎、脑膜炎、脑脓肿。2、脑外伤:产伤、颅脑外伤、血肿。3、寄生虫病:脑内血吸虫病,脑束虫病等。4、血管性疾病:脑血管畸型,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脑梗塞,脑出血。5、肿瘤:大脑凸面的脑膜瘤,神经质瘤等。6、先天异常及变性疾病:结节性硬化脑发育不全,脑积水。7、原发性癫痫。8、破伤风
抽搐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