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铁砧上山
——在江汉大学的演讲
(演讲者:陈应松)
陈应松,原籍江西余干县,1956年生于湖北公安县。现为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湖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国家一级作家。小说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大奖、第十二届《小说月报》百花奖、2006—2007年度《中篇小说选刊》奖、首届全国环境文学奖、第六届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2004年人民文学奖、第二届梁斌文学奖、第一、二、三、四届湖北文学奖、屈原文学奖、2004湖北省文化精品生产突出贡献奖等,曾连续五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十佳。2012年9月25日,在湖北省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出版有长篇小说《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别让我感动》,小说集《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丛书——陈应松小说》、《陈应松作品精选》、《巨兽》、《呆头呆脑的春天》、《暗杀者的后代》、《太平狗》、《松鸦为什么鸣叫》、《狂犬事件》、《马嘶岭血案》、《豹子最后的舞蹈》、《大街上的水手》《星空下的火车》、随笔集《世纪末偷想》、《在拇指上耕田》、《小镇逝水录》、诗集《梦游的歌手》等30多部,《陈应松文集》6卷。
同学们,朋友们,当我们在这里讨论文学的时候,文学就出现了。其他的时候仿佛文学是不存在的,作家们都像死去了,消失了,隐居了,出家了,或者改行了。在所有的声音中,我们听不到作家说话,这是何其沉闷何等奇怪的事!作为说话的人,作家为什么逃避说话的责任?也许,作家是一类害怕说话的群体,或者他们说话的地方是在书上,在虚构的故事中。或者,他们非常聪明,作为屡遭迫害的一个职业,他们知道如果不谨言慎行,就会引火烧身,因为嘛,老话说得好,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但是,这个时代的文学是有战斗性的,许多人不知。躺在商业操纵的亢奋阅读和假想的小资情调中写作,你的对手正在伤害到你。对文学在社会的腐败和失真的现实中的挣扎绑架,浑然不觉。弱者永远在冰冷的拒绝中苟活,而某些恶行像铁一样存在泛滥,恶得到纵容和默许。作为底层的幸存者,他们却能忍受步步紧逼的掠夺与欺骗,在别人早就划定的秩序中,
在遥远的地方,在传媒永久失联的角落活着。如果偶尔出现,他们不会太妙,要么成为烈士,比如救人,成为死者,比如脚手架坍塌,更可能会成为被抹黑的恶棍、刁民,袭警者,抗法者,暴徒。但是,如果他们学会了不与权力和统治者的律法靠近,与运气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们会有自己的生存率。而且他们获得简陋幸福的来源会有很多,会直接向山川荒野索取,不会麻烦他人,不给政府添堵,不会碍人眼目。有时候,作家想到此,虽然会悲痛,但也有最为深切的祝福。这本来是一些生命的卓绝之处,我们连点赞的地方都没有。他们不会进入我们的眼帘。我们系着安全带,只盯着红绿灯,盯着桌上有否增加“三高”几率的食物,盯着利益的流转和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人,心中盛满盘算。
文学依然忍辱负重,沉默的写作者,在用带着热量的文字战斗,他们想尽办法,用文学赋予的一切权利,比如象征、隐喻、犀利的思想和反讽的言辞来完成反击,表达他们的严正立场和使命。但这是一个人的血性所决定的。
如果我不写作,我可能只是一个网络的旁观者、潜水人或老愤青,要不就喝上一杯蒙头大睡,在浑浑噩噩中享受体制带给我的虚假的名声,并
背铁砧上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