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里动起来,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牵扯着我们现行教学思想问题以及对语文学习规律认识的讨论。那么到底该如何去看待:首先,要深刻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别人无法代替,老师也无法代替。而主体的活动,则是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主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即必须去做才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思维发展的基础。儿童思维的发展完全是他们一系列不同水平活动内化的结果。儿童学习语言这一工具也不例外。当然,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习也有着一定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是被动的,缺少主动性;是局部的,缺少整体性;是层面的,缺少全面性;是封闭的,缺少开放性。今天,我们强调让学生在语文课里活动起来,这正是大力加强活动的主动性、整体性、全面性和开放性。
针对现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这些现象,我想以我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点滴做法来探讨一下,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真正动起来。
一、演一演
对故事性较强,但角色较少,对话较多的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作课堂的即兴表演。实践表明,这种表演活动深得孩子们的喜欢。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准备”、“表演”、“群体评议”、“再表演”等一系列学习行为,充分发挥表演对理解、感悟课文的功能,力避形式主义倾向。应当说,表演是全方位读解课文的活动,十分有利于儿童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如《晏子使楚》讲了楚王依仗自己的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而晏子从容不迫,三次反击楚王,使楚王从此以后不敢不尊重晏子。整篇课文语言风趣,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三个事件分别可以编排为三个场景。在深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来演一演三次精彩的较量。学生情绪高涨,表演棗评议棗再表演棗再评议,演得投入,评得中肯,真是一演而不可收。
二、唱一唱
人们在情感正浓时,往往就会引吭高歌来宣泄满腔情感。因此在学习那些极富情感性的课文时,教师也不妨让学生来个一曲抒怀。语文课中的这种吟唱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文情绪的感染,培养健康的情操,而且使语文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如学习《葡萄沟》,师生共唱一曲
“新疆是个好地方”,在欢快的歌声中去体会葡萄沟的瓜多、果甜、人美;学习了《南泥湾开荒》,再唱一首“南泥湾”,深刻体会到三五九旅的战士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三、画一画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又何止是诗,泛而论之,我们也可以认为“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诗文都会有特定的意境,如果我们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演化成形象的生活图景,这将会大大有助于语文学习。因此在语文课中的画画活动(当然应该是比较快速的简笔画),往往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如学习《伞花》一文时,老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朵花,再画一把花伞,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为什么要以
“伞花”为题?课文是怎样写伞花的?通过学习课文,使同学们明白,这一把把送给老师的伞就如孩子们一颗颗纯洁的心,是那么的美、那么的艳,开在校园里,开在回家路上,开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坎上。
四、玩一玩
儿童特别喜欢游戏活动,因为游戏是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语文的课堂游戏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教师根据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或引入适度的游戏活动,可以大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写生字“赛”,可
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动”起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