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及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羊;附红细胞体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314-01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山羊传染性血液病。山羊附红细胞体为立克次氏体属。临床呈急性黄疸性贫血、消瘦、视黏膜苍白,伴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给养羊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病原
山羊附红细胞体包膜较厚,多呈球形,~ μm,具有折光性,寄生于红细胞,也游离于血浆中,革兰氏染色、姬姆萨染色分别呈阴性、紫色。附红细胞体对寄主的选择并不严格,迄今已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对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感染的报告[1-2]。
流行特点
山羊极易感附红细胞体病,尤以幼畜为甚,一旦染病,死亡率极高。用一般浓度的消毒药即可杀死附红体,但其耐低温,在5、-79 ℃下分别能保存15、80 d。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媒介为吸血昆虫,注射针头、交配、手术器械也能传播。目前,国内发现不同时期的山羊均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山羊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易发生再度感染。临床上常因感染其他传染病而并发,一般气候骤变、雨后湿度大、饲养管理不良等情况下多发,且症状加重[3]。
发病机理
病原进入机体后,主要寄生在成熟红细胞表面,少量游离在血浆中。可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网状肉皮细胞内增殖,并随血液分布全身,引起内皮增生、肿胀、坏死、微循环障碍,引发皮疹、血液渗出等。大型附红体的红细胞膜上嵌有纤丝,血浆成分易通过红细胞膜上的凹陷与洞进入红细胞内,使其肿胀、破裂,失去可塑性和变形性,从而发生溶血现象[4]。
2 临床症状
病羊在临床上以高热稽留、皮肤发红、黄疸和母羊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大部分羊死亡前3~5 ~
℃,食欲减退或废绝,少数羊只病程10~15 d,羔羊死亡率约70%。在发病后期至死亡前,病羊体温下降,呼吸急促,咳嗽,高度贫血,可视黏膜苍白,黄疸,消瘦,拉稀,尿深黄色,四肢无力,个别病羊后肢瘫痪,甚或间歇性抽搐,口吐白沫,鼻有泡沫样液体。母羊会突然倒地死亡。
3 剖检变化
主要变化为贫血,极度消瘦,可视黏膜苍白,黄疸,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胆囊充满浓稠明胶胆汁,肝脏肿大变性,肾肿胀,有出血,皮下脂肪和腹腔内脂肪呈黄色胶冻样变,肺门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膀胱轻度出血,脾肿大变软。
4 实验室检查
涂片染色检查
取1滴鲜血于玻片上,固定后用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加盖玻片后用400~600倍显微镜镜检。用姬姆萨液、瑞氏液染色后的附红体分别呈紫褐色、紫红色。发现附红体后转到1 600
倍油镜头下观察计数。1个红细胞表面可附着1~67个附红体。在血浆、红细胞表面均查到附红体,二者比例1∶1~2。
鲜血压片法
取病羊耳静脉鲜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用400~600倍普通显微镜检查。可见到球形、逗点状、杆状或颗粒状附红体,蓝色,闪光,在血浆中转动或翻滚,当靠近红细胞时停止运动。
附红体感染度的确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与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