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教育考察散记
今年2、3月,承蒙中美教育联合会邀请,我们一行4人赴美考察交流,参观了3所美国学校。我们首先参观了洛杉矶的California小学,该校是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是3所学校中生源条件最好的,所在社区拉丁裔占主流,还有白人、亚裔、墨西哥裔。接着我们参观了圣地亚哥的Benchely-Weinberger小学,该校位于墨西哥裔聚居的贫困区域,但是校领导们的言谈举止却显得有些“财大气粗”。最后我们参观了洛杉矶的圣特莫尼卡社区学校,该校同样位于墨西哥裔聚居的贫困区域,但是该校实行公立学校自主化办学制度,与前两所小学相较,办学模式显得更为丰富、灵活。总体而言,这三所美国小学所呈现出的风貌,让我们对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开阔的教学空间
在美国公立学校中,1年级到12年级的班级规模通常约为30人,而小学阶段(1―5年级)的班级规模相对小一些,大致为25―35人。美国儿童4岁半开始有资格进入公立小学的幼儿园,接受为期一年的免费幼儿园教育,幼儿园的班级规模一般比一年级更小。办学经费较充足或者社区经济状况较好的学校,可能会通过缩小班级规模、增加教师人员来提高师生比。
走进美国的学校,最大的感受是校园开阔。三所学校中,总人数最多的不过800人,但是没有一所学校的操场小于国内众多的知名小学。加利福尼亚州小学的操场简直就是一大片开阔的原野,校工除草时需要发动一辆除草车。
这3所学校教室的大小约为中国教室的2倍,在学生人数是中国一半的情况下,生均占地面积约为中国的4倍。教室里设置了多种教学区。如圣特莫尼卡社区学校的教室(见图1),便有席地区、桌椅区、辅导区、电脑区、办公区和储物区6个教学区域。在席地区,学生可以席地而坐,和教师面对面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桌椅区,学生桌椅按小组摆放,便于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辅导区,有1张半圆桌、几把师生椅,便于教师辅导学困生。在电脑区,有5台苹果电脑,学生人手一台Ipad(Benchely-Weinberger学校则是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并配有打印机、复印机等相关设备。除了行政人员,一般的教师没有办公室,办公桌就设在教室内,教学用具也放在教室内。储物区则用于存放各种教学器材、用品。
笔者想,或许一个人的存在空间会影响一个人的视野和人生态度,或许正是这样的大空间促成了美国人宽广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
直面学生差异
图2是圣特莫妮卡社区学校幼儿园的一间教室。该幼儿园位于贫民区,接收的学生基本上等同于中国的打工子弟,甚至有些学生的家庭条件比中国的打工子弟还不如,但在均衡的教育制度下,这所学校却闪烁着平等与博爱的光芒。当我们参观这间教室时,笔者只是觉得惊艳,而此时此刻,当笔者再次整理这些照片时,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
在美国,一般的公立学校,教学经费由州政府提供,而一些处于贫困地区的学校,除了能享受州政府的拨款,还可以额外享受到联邦政府的拨款,这也就意味着学生越贫困,学校办学条件越好。所以,在我们参观的3所学校里,第1所学校的位置和生源最好,学校基础设施却最差,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都非常有限。校长送给我们的礼物只是一支印有学校标志的铅笔,提供的午餐也是3所学校中最差的。
美国政府正是通过这样的政策,在经费等方面倾斜于落后地区的学校,帮助落后地区的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弥补贫困学生家庭教育
赴美教育考察散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