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保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国际保理业务已成为国际贸易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但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很不稳定,还存在一些
8 tt
问题,应从完善市场、控制风险、加快软件和硬件的建设上加以应对,以加快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国际保理,是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结算方式。它是指出口商利用
t8. com
商业信用出卖商品,在货物装船后,将发票、汇票、提单等有关单据无追索权地卖断给保理商,立即或远期收进全部8ttT8或部分货款,从而取得资金融通的一种方式。
保理这种结算方式适应了目前国际贸易中流行的非信用证结算的实际8ttt8情况8 tt t 8. com。目前,国际上已成立包括www .ddd tt. com我国在内的13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保理联合会FCI,并公布了世界各国保理公司所接受的统一惯例。
一、我国保理业务的难点分析
(一)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的现状
中国的保理业务总额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还不到1%,这和我国作为dddtt第3大贸易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中国银行于1992年在国内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加入FCI,成为FCI的正式成员。之后,交通银行和东方国际保理咨询服务中心也陆续参与了此项业务。1995年5月,中国银行也启用了EDIFACT系统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保理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在信息传递上更加及时、准确。但是dddTt保理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是很不稳定的,按照<8ttt8table>FCI 的统计,2001年中行、交行的保理业务额为4000万美元,2002年下降到1500万美元,2003年和2004年也分别为2000万美元。经过ssbbww了十多年的发展,国际保理业务量只占我国结算量的很小比例。
(二)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难点分析
。信用交易在我国当前尚未普遍建立,由于. com受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传统交易方式的限制,我国出口企业满足于用传统的结算方式进行交易,还不能完全8 t tt8. com适应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保理业务。
。虽然我国已经加入国际保理联合会,接受了《国际保理管理规则》、《国际保理公约》等,但这些规则尚不能直接用于指导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建立一套指导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的法律体系。
、电子化设施尚不完备。能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的因特网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
8ttt8
的运用,自然也渗入了保理业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网上交易成为满足客户要求
dDdtt
,战胜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又一利器。而我国商业银行与各国保理公司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网络,降低了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相对件设施无疑会在一定
上阻碍我国保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8 tT 于我国的保理业务走向国际市场。
。保理业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要求
dDdtt
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人员不仅具备熟练的英语应用、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较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熟悉相关国际惯例、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和习惯等。我国从事保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大都未经过ssbbww专业的国际保理业务培训;在实践中从业人员也缺乏实务方面。
浅析国际保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