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聊斋志异》“痴人”形象研究毕业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名称
《<聊斋志异>“痴人”形象》文献综述
院(系)
文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辅导教师
完成日期

《〈聊斋志异〉“痴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历来对于《聊斋志异》各种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说是很丰富的,比如有对《聊斋志异》中的儿童形象研究,有对狐妖的研究,还有对《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等等,但是对于痴狂形象的重视还是比较少的,目前搜集到关于研究痴人形象的论文有十几篇,大部分研究都将痴狂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分类,但是对于痴狂人物的精神内涵涉及比较少。这些研究大都立足文本,通过痴人或者狂人的表现特征来解读痴狂的内涵,认为痴狂是一种淳朴的人性,并且认为痴狂是作者情感传达的载体,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里人们追求个性解放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寄予了蒲松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本综述从“痴人”形象的定义分类、艺术特色进行简要阐述分析,以精神分析法和社会历史分析法为指导,逐步深入分析“痴人”形象和作者和社会的关系,对学界近年来对“痴人”形象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以期通过对“痴人”形象的逐步探索,阐释其现代意义,对当下学界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设性思考。
一、《聊斋志异》“痴人”形象分析
1.“痴人”形象的定义分类
对于“痴人”形象中“痴”的定义,李祎在《论〈聊斋志异〉中的痴者与痴境》中说“‘痴’可以指无知、傻,也可以指一种近于癫狂的精神病态,又引申为对某种事物的执迷、沉醉。”“后来‘痴’逐渐被赋予了其他含义,枝生出专一于一事,爱好到入迷的程度的意思。如佛语讲‘迷惑之心,名之为痴’。指对事物沉湎迷醉,仿佛全部身心都投注其中,而罔顾人生或现实世界的其他部分的一种状态。‘痴’者往往执著于生活的某一方面,不顾一切地追求心中所好。”【1】
武雨宁在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发表的论文《〈聊斋志异〉痴狂人物的多元解读》中对“痴人”形象的分类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人们把有‘痴’或‘癖’性格的人当作真性情的典型,史无前例地对‘痴’和‘癖’开始肯定,当然这样的思
潮深刻地影响了蒲松龄,创作了很多执着、不顾世俗的真性情的人物形象。在这里大致将《聊斋志异》中方方面面的‘痴’分为三种:感情真挚的情痴、爱物成癖的物痴、自然率真的性痴。”【2】
翁童在《情痴与物痴——〈聊斋志异〉痴者形象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在外人看来性痴者其行为不符合社会既定标准,不可理解;另一方面各位痴子不谙世情,唯心是问。这些痴傻疯狂的行为不仅分享了相似的特征,还拥有共同的精神意志:他们以强大的意志去捍卫痴心,使其愤世嫉俗的坚决和坦荡的肝胆之气久久驻留在字里行间。”【3】
刘云汉在《浊世红尘中的纯真世界——透视<聊斋志异>的痴人形象》中评价到“《聊斋志异》中塑造的种种寄寓着真和美的‘痴人’形象,就是蒲松龄理想化的人性的外化,是他理想中的人生境界。这种理想是既虚幻又真实的,是人人心底都可能浮现的最有情趣的生活画面的最精美部分的剪接。”【4】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学界对于“痴人”形象的定义基本上是达成了共识,对以后对“痴人”形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
2.“痴人”形象的艺术特色
关于痴人形象的描写塑造,吴组缃在《<聊斋志异>的人物描写》说“婴宁的自由天真的形象在篇中一出场,作者就以两点具体的特征的东西介绍给读者:

《聊斋志异》“痴人”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xwziyou9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