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摘要:本文对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瘤黑粉病发病原因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今年,在8511农场旱田科技园区玉米试验地中,玉米瘤黑粉发病率比历年偏高,因此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归纳总结了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病害症状、危害、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玉米瘤黑粉病又名“乌霉”,是一种土壤传播、局部侵染的病害,在抽雄散粉期蔓延最快,灌浆前期造成最大危害,直到玉米成熟后才停止发病。减产幅度因植株感病时期、菌瘿的形成部位、数量和大小而异,一般减产20~30%。近年来,由于玉米种植面积连年扩大、重迎茬地块增多、旱涝交替等气候异常现象,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充分认识和普及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病瘤内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孢子球形或椭圆形,黄褐色。冬孢子萌发生出有隔担子,担子顶端或分隔处侧生梭形担孢子,担孢子萌发生出侵染菌丝或以芽殖方式生出次生担孢子,次生担孢子也能萌发出侵染菌丝。
病原菌的冬孢子没有休眠期,成熟后即可萌发。在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无论在地表或土内成活期都较长。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6~300C,最低5~100C,最高35~~260C,侵入的适温为26~350C,而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对不良环境忍耐力很强,干燥条件下5周才死亡,这对病害的传播和再侵染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冬孢子萌发对相对湿度要求比较严格, 只有相对湿度大于 90% 时才能萌发,而且氧气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
二、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害症状与危害
1、病害症状
瘤黑粉病最初时病瘤外表为白色或灰白色薄膜,内部幼嫩时为肉质,白色瘤内部为白色,以后瘤内充满黑粉,在外膜破裂后散出。被侵染的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成菌瘤。瘤的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差异,茎节瘤和果穗上的瘤大如拳头或更大些,而叶上的瘤仅有豆粒大小。雌穗可全部变成黑粉或仅部分籽粒受害;雄穗的部分小花也可受害,形成袋状肿瘤,内部充满黑粉。
2、危害
由于冬孢子在玉米的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侵染植株的气生根、茎秆、叶鞘、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组织,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导致减产。一般苗期发病较少,玉米抽雄后发生最普遍。
瘤黑粉病对玉米的危害主要是在受病部位形成菌瘿,因侵染部位的差异,减产幅度不同。若胚珠被侵染,则会导致绝产;若其它部位被侵染,造成菌瘿和果穗竞争光合产物,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使植株空秆不结实,这是间接损失。病株的减产程度因植株感病时期、菌瘿的形成部位、数量和大小而异,如早期发病常引起植株矮化或死亡。通常玉米植株只要发生瘤黑粉病就会植株矮小,果穗子粒小且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制约玉米生产。
三、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原因
1、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
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及连作、加上干旱的气候、施用未熟化的有机肥或种子带菌,会导致土壤中病菌逐年积累,致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初次侵染源增多,这是该病发生较多的首要原因。
2、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dhdjhty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