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经沧桑的茅台酒发展历程
自1862年“成裕烧房”创立到1949年贵州解放80余年,茅台酒的生产和销售,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862年创立到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
这一阶段,茅台镇只有“成义”﹑“荣太和”两家烧房。华氏把创办“成裕烧房”改为“成义”扩大生产,年产只有1500-2500公斤,主要在茅台销售,少量运往贵阳,均由盐号经销。“荣太和烧房”的老板,对生产并不十分重视,产量很低,销售地点主要是茅台,很少运往外地。当时,贵州的经济十分落后,社会购买力很低。而茅台酒的价格比较昂贵,每公斤卖2钱4分银子,比普通高梁酒每公斤4分银子要高5-6倍。所以消费对象主要是富商大贾和达官贵人。那时的茅台酒,一般不用小瓶包装,而是装在能容30-50公斤的大酒罐里分销。过往客商常常买50-100公斤,运往重庆﹑古蔺或贵州各地。因产量有限,销售不广,两家烧房相互间的竞争并不突出,最高年产量合计不过5000公斤左右。
二﹑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到1937年抗日战争
这一时期贵州处于军阀割据统治。连年内战。但茅台酒的生产和销售范围却日渐扩大。1915年茅台酒在国际上获奖,成为世界名酒,声誉远播,销量大增,刺激了两家烧房扩大生产。1930年贵州全省实业展览会和1935年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上,茅台酒又获
“特等奖“,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销售范围。当时贵州的军阀﹑官僚和富商,都把茅台酒用作宴会和交际礼品。1924年-1925年周西城任贵州军务会办时,曾购买茅台酒到贵阳﹑北京送礼。当了省长后,更把茅台酒用于政治交往活动,每年都要送数千瓶给南京政府及邻近川﹑桂﹑粤军政要人。所以,当时小报上曾经有这样一幅骑墙联:“内政方针有官皆桐梓(按:周西城及其部属都是桐油梓人),外交礼节无酒不茅台。”
自川黔﹑川滇﹑黔桂公路开通以后,贵州与外省联系加强,非常有利于茅台酒的运销,市场迅速扩大。“成义”与“荣和”对酒的生产更加重视,积极扩大规模。“成义”把12个窖坑都用上了,年产量增加到15000公斤左右;“荣和”的窖坑,由2个增加到4个,年产量在5000公斤以上。与此同时,周秉衡在茅台兴建了“衡昌烧坊”,年产约5000公斤,三家烧房年产量共25000余公斤,为1915年的五倍。茅台酒的销售地区较前起了较大变化。“成义烧房”主要销售地转到贵阳,“荣和烧房”主销区扩大到重庆,并且在遵义委托商号代销。“衡昌烧房”资金少﹑产量低,酒的质量不如“成义”﹑“荣和”,因在茅台没有销路,只好把酒运到贵州,直接销给自己结识的商人。茅台酒的价格,-,“衡昌”的酒每公斤卖1-。自1915年以后,茅台酒的包装也有改进。民国初年采用紫陶圆罐盛酒,500克装的小包装,商标用红底木刻板印刷黑字,注明甘烧房回沙茅酒,并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字印在烧房字样的左右两边。瓶头的封口用猪尿泡皮,易于损坏。到了民国十五年(1926年),军阀周西成执掌黔政,大量订购茅台酒,作为交际礼品,“成义”“荣和”两家烧房打破阿规包装,改用圆柱形小口由陶酒瓶,以便于装运,造型较圆瓶美观。商标改用道林纸石印,白底蓝字,一套分为三张,贴在正面﹑背面和瓶口。正面两边印有麦穗,中间是“回沙茅酒”四个字,背面说明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经过,“成义烧房
久经沧桑的茅台酒发展历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