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
目标与要求
了解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
熟悉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掌握出血性疾病诊断、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概述
定义:由于正常的止血机制发生障碍,引起自发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病
人体血管受到损伤后,机体将通过血管自身对损伤的反应,血细胞(血小板)的激活,凝血因子的激活等生理过程使出血停止,即止血
发病机制
微血管壁的异常
血小板质量改变
凝血功能的障碍
正常止血机制
血管因素血管收缩,有利于血小板的粘附,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小板因素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机械性并参与血管修复过程
凝血因素内外源性凝血系统被启动,形成纤维蛋白血栓
凝血机制
血液凝固是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凝血的最终产物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转变为纤维蛋白
参与人体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有12个,其中11个存在于血浆中,而FIII存在于内皮细胞及单核细胞中,除钙离子外均为蛋白质
凝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凝血活酶的形成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及外源性凝血途径,两条途径激活,凝血过程第一阶段结束,进入共同凝血途径
二、凝血酶原的激活转变为蛋白分解活性很强的凝血酶(FIIa),维持凝血反应的进行,加速稳定纤维蛋白形成,调节凝血反应(抗凝)
新生儿护理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