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规划要点探讨
[摘要]针对现阶段河道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本文归纳了河道治理的模式和所要遵循的原则,分析了河道生态治理的主要设计要点,并对今后河道生态治理的规划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河道生态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239-01
河道生态化治理首先要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染源,提高水质,重建生态护岸,使河水与地下水能够互换沟通,达到自我净化,成为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
1 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通过全流域范围内的雨洪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源调度补给、水质净化等工程、非工程措施,实现对河道的综合治理。
坚持多功能协调的原则
在治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功能需求,应着重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注重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河道生态景观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性的原则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坚持恢复河道自然水生系统环境,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尽量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
坚持河道治理针对性的原则
根据工程河道的特点及建设目标,科学诊断河道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的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生态治理。
坚持经济性的原则
生态河道治理应考虑经济方面的影响,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地制宜、节能高效,在确保达到河道治理目标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前期准备工程和后期的管护,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理成本,达到经济最小化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2 河道生态治理的设计要点
河道地貌设计宜从纵向、横向及竖向三维尺度进行设计,全面考虑河道的形态、断面的形态、宽度、深度及坡比等因素。
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河道平面形态设计可采用以下方法:
(1)复制法:参考附近未受干扰河段的蜿蜒模式作为模板,采用卫片或者测绘资料等手段对某一特定区域的蜿蜒模式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河道蜿蜒参数与流域水文和地貌特征的关系,作为河道形态设计重要依据。
(2)经验关系法:当资料不具备时,很多学者提出可利用蜿蜒性与其他水文或地貌数据之间的经验关系式进行推算,一般为河道宽度的10~14倍。但这些经验公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河道,最好采用航拍照片等手段对某一特定区域的蜿蜒模式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河道蜿蜒参数与流域水文和地貌特征的关系。
河道断面形式设计
河道断面形式主要分为三类: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和复式断面。
(1)矩形断面:占地面积较少,一般适用于用地受较大制约的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此类断面较难构建利于生态系统恢复的基底条件,不利于河道中的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生态亲和性相对较差。
(2)梯形断面:占地面积较矩形断面大,一般适用于用地有一定充裕的河道。此类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因边坡的单一和水深的制约,能够生长水生植物的基底相对较少,生态亲和性相对一般。
(3)复式断面:是根据河道水位特性设置分级护坡及平台的断面形式,占地面积较大,一般适用于用地较为充裕
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规划要点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