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段
前言
欢迎各位参观南京城墙,这里就是著名的南京城墙台城段。在这里,您不仅可以了解闻名于世的南京明城墙,同时还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人文古迹。在参观前,我先为各位简要介绍下南京城墙的历史概况。
明代是我国古代筑城的一个高潮时期,南京城墙的营造就是这个高潮的开头。1366年,朱元璋下令在南京拓旧城、造新城,直至1393年才完全落成,耗时二十八年。南京城墙分四重(即宫城、皇城、京城、外郭),一般是先规划、后施工,先建内垣后筑外垣,先造城门后补城垣。宫城、皇城两座内城就是最先建好的,而京城、外郭两城直到朱元璋登基后才完全竣工。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这道京城城墙(南京城墙),,,是世界上原始规模最大、现保存长度最长的古代砖石都城墙。
1988年,南京城墙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南京城墙实现了统一管理和全面开放。
浆固明城
南京城墙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它之所以能保存这么长时间,其中筑墙的粘合剂起到很大的作用。砖与砖之间这种白色的黏合材料,就是粘合剂,又称夹浆。夹浆的配方并没有被记载下来,六百年来人们只是凭借着墙体上那色泽乳白、掐之坚硬、渗透砖隙间的凝结体及其上的气泡眼的感性认识,并加以丰富的想象力,产生了“朱元璋以糯米汁筑城”的传说故事,并代代相传,妇孺皆知。
甘熙所著《白下琐言》记载道“蓼草”,“放水加温,可做黏液,与适量石灰、细砂拌合成混合浆,作为黏结砖石之用。”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说法可信。
南京城墙尽管迄今已经六百多年了,但城墙内部的黏合材料仍然是软的,没有完全固化。明代南京城墙黏合材料是否搀和了糯米汁,仍然是个待解之谜。我们后来修葺的城墙,只能采用西方传来的水泥进行填补。水泥经过若干年会出现风化的迹象,但粘合剂却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玄武湖
各位眼前这片波光粼粼的湖面,就是著名的玄武湖。玄武湖古名桑泊,三国时期
吴王孙权曾在此操练和检阅水兵,故曾称练武湖。南朝时玄武湖位于宫城北面,便以“玄武”命名。北宋时期,王安石提出“废湖还田”,南京城因此常遇雨成灾。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筑城墙,才把玄武湖重新疏通开挖,成为天然的护城河。现在南京市委市政府效仿杭州西湖的做法,在2010年10月1日将玄武湖作为一个免费对外开放的景点。现在玄武湖水陆面积大约470公顷,仅是旧时的三分之一。
雉堞、宇墙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左右两边城墙建造形式是不一样的。通过这种区别,就可以很简单的区分当时的城内和城外。
左手边的城墙,一个个垛口叫做雉堞,雉堞以外就是当时的城外,明代南京城墙上共有13616座垛口,用于守城作战、瞭望的掩体。垛口之间是当时士兵架设弓箭的箭垛,中间为士兵观察敌情的瞭望口,最下方则是排水口。
右手边筑有矮墙,不设垛口,墙高约1米,与古代女子的腰部平齐,称之为女儿墙,亦称宇墙。在古代描写城墙的诗句中多有提及,比如刘禹锡就在金陵五题中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礓礤
面前这一道斜坡叫做礓礤。礓礤是古建筑学中一个专有名词,现在字典里面解释是小台阶儿的意思。斜坡上的砖块都是竖直排列而成,前后高低起伏,类似老式的搓衣板,这样的设计可以增加摩擦力。古代士兵雨雾天气上下城墙时可以防止打滑,起
台城讲解词(通俗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