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小说之梦溪浅谈
摘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盛世之一,它的文学造诣更是令现代人感到惊叹。文明的高度发展,文采的纷飞曼舞,思想的天马行空,注定了这个时代文学的浪漫性,唐传奇则是那个时代的瑰宝。在唐传奇中,有一些小说是与梦有关的,梦境给小说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这些梦幻的小说或警示、或明理。
?关键词:梦,魂魄,唐代小说,因果报应,道德伦理
??
“昔者庄周梦蝶,栩栩然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梦中的感知在现实中回味,恍恍惚惚,使人分不清虚与实。现代人理解的梦为一种主体的精神活动,不管从心理学还是生物学上都做出了相关的理性解读,但对于梦,还是有许多神奇可探索的地方。在科学水平有限的古代,我们的古人对于自身、世界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梦当然也是被视为一种神秘或神圣的现象。甲骨文中的“梦”字为“”,是由一个床和一个人组成的,在《甲骨文编》中对“梦”的字形解释为“象人依?而睡,。”古人认识到,梦这一现象只是发生在睡觉时候的。《说文》中这样解释“梦”的:“?,不明也”,也就是不明白,模糊的。然后它又补充道:“”,寐即卧也,觉即感知,梦便解释为睡着后有了感知。这便产生了歧义,睡着了,人体是静态的,怎么就有了感觉呢?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认为“梦是日常生活的继续。
”而我们的古人则认为,人睡着了后有了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模模糊糊的,似梦还似非梦。这就解释了庄周梦蝶。在唐代关于梦的小说中,凡人有在梦中遇到神仙道士鬼怪的或是在梦中得到神灵的暗示。
?古人对神灵是怀着敬畏之心的,对于他们的梦也是怀有敬畏之心,梦就此蒙上了神秘、庄严之感,因此唐代的梦小说中经常出现占梦术。《尼妙寂》中的叶氏因梦见自己的公公及丈夫向自己诉冤,并留下字谜让叶氏寻得凶手为之报仇。因为梦是与神灵有联系的,因此,天机是不可泄露的,便要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车中猴,门东草”猜字谜的方式来留下线索。这种梦告是以笔画组字来解梦的,近似于对梦的破译。又如《柳凌》中有这样一段解梦的字谜“柳尝梦有人呈案,中言?欠柴一千七百束,因访韦解之,韦曰:‘柴,薪木也。公将此不久乎’。”这里用的是拆字,《孙光宪》中梦到的是墨,节度使高保融和掌节吏严光楚,因此才有“倒双节”之谓。这些都是在汉字的字形音义上做文章,非常得有趣,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之处。在对梦的破译中还有另一种方法便是由梦中的一种意象被另一种意象取代从而得出现实生活中的真正答案。其文中提到“鬼神欲惑人,故交错其言”,明显得表露出古人认为托梦便是与鬼神的接触,是托梦来预告真相的。《尼妙寂》是由《谢小娥传》发展而来的,故事的叙述角度由李公佐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客观得记录此事。而《尼妙寂》对于梦境的刻画更为细致、详细,是在《谢小娥传》的扩展。但也有通过梦来实现预告的,在梦中出现的一系列事情在之后的真实生活中一一发生,梦者以此来避祸得福。例如《韦氏》,韦氏女到了出嫁的年龄却迟迟不嫁,并泰然笑之认定了张楚金是她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她母亲便好奇,她将自己梦到的嫁给清河楚金之后又遇到牢祸之灾再得了人相助都告诉其母亲,母亲大叹道:
“人之荣悴,无非前定。”而故事的结构,便主要以梦告的形式组成,最后结尾再以寥寥几句之后果真发生梦中之事交代。梦在这个小说中就实现了避凶趋吉。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的是梦的材料来源于
唐代小说之梦溪浅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