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壶制作简述
摘要:紫砂传统成型工艺能有强有力的生命,客观上是由紫砂泥所具有的特定性能决定的。其次,是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需要而沿袭下来的。也是对弘扬独树一帜立于世界陶艺之林的紫砂工艺陶文化的继承。
关键词:紫砂;工艺;圆壶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82-2
在中国的陶苑中,陶器最早。然而自从瓷器发明之后,便出现了后来者居上的局面,陶器落在了后边,只能做些民间的应用杂器,所谓“不登大雅之堂”了。紫砂陶的出现明显改变了这种地位,它倍受推崇的程度超过了瓷器。紫砂的质地确实有许多优异之处,制成茶壶用来泡茶更是最佳的选择,
紫砂泥的可塑性非常好。在草创期老僧以“捏筑为胎”,到供春“茶匙穴中,指掠内外”,供春又变革为“斫木为模”。这是制作工艺的一大改进和提高。“斫木为模”说的是用木制成一个内模,泥条在木模上奎制成型,这个方法传至时大彬,“时悟其法,则又弃模”,“时乃故入以砂练木,克谐审其燥湿,展之名曰土毡”。(周容《宜兴瓷壶记》),时大彬领悟其制作方法,不用模具制作,练好土,掌握好泥的干湿度的泥性,“展之名曰土毡”就是把泥打成泥条(土毡)、泥片来成型。“割而望诸月,有序先腹,两端相见,谦用媒土,土湿曰媒,次面与足,足面先后,以制之丰约定
”。这说的是:把裁割好的泥条,以腹径围在木转盘上,用拍子拍打两端,先足后口面(满),用脂泥粘接底片和口片(满),这样制成壶身体的毛身筒。“次开劲、次冒、欠耳、次嘴、嘴后著戎也,体成”(周容《宜兴瓷壶记》)。在整理好的壶体上制壶颈、壶盖、装钮、装嘴,以完成整个壶的形体造型。
“寿星壶”,文革中称之谓“圆壶”,它有大、小五号,传统旧称“顶海寿星”,容积约1000公升、“海寿星”容积约800公升、“寿星壶”(中寿星)容积约600公升、“小寿星”容积约500公升、“小小寿星”容积约300公升。文革称之为一号圆壶、二号圆壶、三号圆壶、四号圆壶。小小寿星,大都是精工细作的工艺品。有人问:“为什么叫寿星壶”?我也难以答出,但从吃茶的角度理解:“饮茶长寿”、“饮者寿”的意思推敲,饮茶既能长寿、养颜,取壶名为“寿星壶”似乎是自然和恰当的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的成型工艺在技法处置上对制陶的工具亦十分讲究,“用木重首作椎、椎练土”(周容《宜兴瓷壶记》),这个“椎”就是现今的木搭子,用它澄练紫砂土,用它打泥条、泥片真得心应手。“用木作月阜其背”(周容《宜兴瓷壶记》)这指的是木转盘,在木转盘上拍打壶身筒靠拍打的自然惯性旋转把壶身筒制作圆正。“用?,长视笔,阔视薤”,这指的是铁尖刀,用来加工壶的细部。“用角,阔寸长倍五,或圭、或笏、俱前薄后劲,可以服我屈伸为轻重”,用五寸多长,平头和斜头的牛角薄片,现在叫明甄,变曲自如地在泥坯上光刮,使表面致密光洁。
“用竹木如贝,窍其中纳柄,凡转而藏暗者藉是,至于中丰两杀者,则有木如肾,补规万所困”(周容《宜兴瓷壶记》)。在壶身上挖个孔把壶?塞入孔内粘接好,再用木贝在坯内把粘接的痕迹挡和顺。木肾是整修泥坯外的工具,现在叫篦子,拍打的泥壶身筒表面有拍子痕迹和疏松的表面,用篦子把毛坯篦和、篦光修治圆正。另外,“外用竹若钗之股,用石如碓为荔核形,用金作蝎尾、意至器生、因穷得变,不能为名”(周容《宜兴瓷壶记》)。这些工
圆形壶制作简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