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非典型β-内酰胺类
.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Lactam antibiotics)
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
临床最为常用的药物是:
青霉素类: 基本结构为 6-氨基青霉烷酸
头孢菌素类:基本结构为 7-氨基头孢烷酸
其他类
.
2
青霉素类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
3
青霉素发现的历史
1928年苏格兰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
青霉菌(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青霉素)→葡萄球菌溶解死亡
1939年底,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博士
生物化学家厄思斯特·钱恩博士
二战期间,青霉素是治疗战伤的一座里程碑开始工业化生产。
提纯青霉素
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三人。
.
4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培养液中含有F、G、X、K和双氢F五种成分。
青霉素G (penicillin G,盘尼西林)
性质稳定,吸收率高,作用强,产量高,具有临床应用和生产价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青霉素,因其侧链为苄基,也称苄青霉素(benzyl penicillin)。
.
5
青霉素结构
基本结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A环(噻唑环)
侧链R-CO-组成 B环(β-内酰胺环)
.
6
青霉素(penicillin)
又称苄青霉素、青霉素G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得。青霉素钾或钠盐得干燥粉末性状稳定,可在室温中保持数年而保留抗菌活性
【理化特性】
结晶性白色粉末,室温稳定
水溶液不稳定,遇酸分解,故口服易破坏,肌注吸收迅速、完全。——临用前配制
易被酸、碱、醇和金属离子破坏
——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
——严禁与碱性药液如NaHCO3、氨茶碱配伍
.
7
【体内过程】
1、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需肌注或静滴;
2、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广泛分布关节腔、浆膜腔
间质液、淋巴液、中耳液及各组织,不易透过
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浓度;
3、消除: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
经肾小管分泌;
因此,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减慢青霉素的消除延长作用时间。
.
8
(1)采用复合混悬剂
如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肌注后在注射部位缓慢溶解吸收,可维持数天。但血药浓度低,只用于轻症病人或风湿病患者预防细菌感染。
(2)合用丙磺舒发生竞争性抑制
使青霉素血浆浓度及疗效增强,维持时间延长。
延长作用时间的措施
.
9
抗菌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细菌细胞壁的基础成分——
胞壁粘肽(由N-乙酰葡萄糖
胺和与十肽相连的N-乙酰胞壁酸重
复交叉联结而成)。
.
10
(医学文档)青霉素类PPT演示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