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本人长期工作在初中数学教学第一线,经历了“课改”前后的变化,自己觉得与那些新上岗的年轻教师相比,对“课改”的感触更多一些. 笔者将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拿出来与同行探讨.
1. 情景创设与目标设定的矛盾
应该说,“创设情境”是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它不仅使数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听过这样一节课,八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探索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教师甚至可以不讲,完全让学生发言,最多总结一下注意事项. 可是这位上课的教师却在一开始就创设了许多情景性问题,其中一道是这样的:“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减少2 cm后,面积是8 cm2,求原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显然,此题要先设出原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再列出方程(x - 2)2 = 8,然后求解. 先不要说对于刚升入八年级的学生来讲,解这样一个要把(x - 2)看成一个整体的方程是多么的困难,更何况在此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求像“8”这样的非平方数的平方根,遇到这样的问题,只有用估算的方法计算. 然而,前一课时的估算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难点,不少学生也没有掌握好. 于是学生在解这道题时困难重重,极其不顺利. 这位教师一共准备了五道这样的情景问题,等到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完成这些引例时,离下课还有5分钟,结果这堂课变成了
“用估算解实际问题”,完全背离了原有的教学目标. 当然,这位教师这样出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体会一下“估算”与“计算器计算”的差别,从而引入新课. 然而,如此设置问题情景,或是一堂课设置这么多的问题情景是否有必要?值得探究.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认为,“创设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能凌驾于“目标”之上. 特别是新课中作为引例的情境问题,更不宜过难,除了贴近生活外,更应该简洁易懂,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否则,只能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2. 培养能力与夯实基础的矛盾
一次数学课上,我在黑板上出了一道应用题,学生很快就列出了方程. 接下来我一连请了四名同学上黑板解这个方程,结果都做错了. 不是错在去括号就是错在移项的符号上,更让我吃惊的是,这四名学生竟然没有一名为自己的错误感到什么不安,笑容依旧地坐回位置. 课后我才知道,这个班级原来的数学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只要求学生列出方程,解方程这种“小事”一般都放到课后自己完成. 当然,是否是自己完成的就不得而知了. 形如“4x = 2,则x = 2”之类的错误在学生中及其普遍,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这种矛盾在几何课的教学中反映得更加明显.
新课程突出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觉,而降低了对证明的要求. 一般在七、八年级只要求学生会说理,而不要求学生去证明,甚至有些教师回避
“证明”两个字. 然而,“说理”谈何容易?很多学生由于不会说,在几何的学习中,就只剩下感觉了. 再加上教师的要求不明确,这些“感觉”也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学生往往根据图形能够说出哪两个三角形全等或是哪两条直线平行,但说不出为什么,如果题目没有图形学生就根本不知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