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金融将开放与混业进行到底_论文2017年金融将开放与混业进行到底
开放的最后时刻已越来越近,2017年中国金融业将是怎样的一道风景线呢?
温故方能知新。回望即将过去的2017,其间,四大行股改上市,外资加速入股;早已开放的保险业又开始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央行为券商输血,证券公司进一步分化。鉴此,在进入“WTO后过渡期”最后一年的2017,整个中国金融业“将把开放与混业进行到底”。
“明年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彻底开放的最后期限,外资会全面准入,金融业大重组加剧。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各类机构追捧的目标,而且在未来的版图中,银行系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将独领风骚。”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分析说,上述变化将会给监管带来很大的“不便”,无论是外资的更深层次介入,还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这无一不预示着,2017年监管层将迎来最严峻的挑战。
全面开放进入加速期
2017年12月,是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资开放的“大限”,为此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将进入加速期。作为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最后堡垒”——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以人民币业务来说,届时所有的城市都会向外资开放,中外资银行将站在“对等的平台”上进行竞争。“竞争会更加激烈,产品创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张兴胜副处长认为,开始或许外资会占一定的优势,但不出两个月这种优势就会消失,相反中资银行的本土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张兴胜进一步表示,中国的银行将更多的以合资银行的形式存在,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将融入中国金融体系,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发展会呈现四大趋势:一是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尤其是人民币业务这一块将取得长足进展;二是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三是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其业务类别与业务品种大增加并足以与中资银行匹敌;四是机构布局更加清晰,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同时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格局。
“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成功实现首次公开发行(IPO)将是2017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焦点。在建设银行已在港成功上市的基础上,预计2017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将相继实现首次公开发行。这两家大型金融航母驶入资本市场注定将打造股票市场的一系列记录,特别是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将成为吸引全球投资者眼球的重大事件。”
对此,人大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不但银行如此,保险、证券亦是如此,其开放力度会进一步加大,这一点将集中表现在外资入股比例的限制上。赵分析说,外资的进入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即掌握控制权,特别是对银行的控制权,它们往往希望监管当局在入股比例的上限上会有所放松,以花旗为例,尽管它目前已身为浦发行第二大股东,但它仍然没有放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的想法,其对广发行股权的垂涎也在于广发行有可能最多出售50%的股份。
2017年11月,中国证券业悄然关闭了合资券商审批的闸门。但是关闭只是暂时的,开放的步伐不可阻挡,据了解监管层已重新考量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思路。
“无论是保险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处在发育期,并不成熟,规范化程度也不高,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更没有建立完善,而外资的引入又恰恰能加速这些问题的解决。”大通证券金融业高级分析师张炎告诉记者,内外部环境都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开放进行到底。
金融控股公司是大方向
在加速开放的同
2017年金融将开放与混业进行到底 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