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
摘要:课前预习是课堂赏析的前提和铺垫,让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先通过配乐朗读整体感受文本,接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使理解走向深入,从情感入手赏析语言艺术,运用朗读、翻译、写作、问答等方式使学生具体体会文章的精彩细节,最后通过哲理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思辨。此设计由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关键词:梳理; 感知;赏析; 探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325-01
1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品味文本语言,感悟至爱亲情。
2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若仍不能解决,从文中划出,待课上教师解答。
(2)把重点实词、常用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导入。
大屏幕展示:苏轼曾说过:读《》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学生填空。
明确: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
拓展一问:这句话说明了三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各是什么?
明确:忠君孝顺友爱
导入一问:为什么读《陈情表》不下泪,其人不孝呢?这篇课文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人?我们来学习《陈情表》。
梳理词句。
(1)针对课前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2)利用投影仪投影一位学生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作补充。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断句。
②播放乐曲《二泉映月》,教师示范朗读。
③学生配乐朗读。
(2)一句话概括: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明确: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终养祖母的衷情。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密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欲征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
李密作《陈情表》时,正处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蜀魏两国旧臣中不少人为了保全名节不愿同司马氏合作,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就是例子阮籍整天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常常醉醺醺的,曲折地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则公开表示不合作,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最终被司马集团所杀。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兆蜀汉旧臣李密到洛阳任职。
语言艺术赏析。
在对作者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也就是说作者所说的孝情只不过是一个借口,那这个李密的语言艺术何其高超,竟使得晋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并且"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能打动晋武帝的地方,并阐述理由。
明确:一、祖母舐犊之情和我奉养祖母之情(第一段)
二、陛下的知遇之恩和我的两难境地(第二段)
三、晋国的治国思想和我尽孝行为的一致(第三段)
四、表明忠心,打消对方疑虑(第三段)
五、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办法(第四段)
六、态度谦恭,言辞恳切,语气委婉。(全文)
文本细节赏析。
《陈情表》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