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
2007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达到6177亿美元,是加工贸易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我衡,表现出密集于东部的特征。近几年虽出现了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但一些研究却显示出加工贸易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从而可能不利于东部地区加工产业的国内转移。那么,加工贸易活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没有积极作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背景下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加工贸易政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予以回答。
一、文献回顾
Robertson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观点,Keynea及其追随者Maehlup和Hatmd等人也提出了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Romer、Grossman和Krugman为代表的现代国际经济学家将这一研究推向了高潮。他们把20世纪80年代初产生的新贸易理论与新增长理论结合起来,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和多层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理论与模型。这些研究表明:对外贸易能够通过商品出口、要素流入、创新刺激、技术扩散、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等途径,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新近研究,主要集中于模型建构与实证分析层面,以验证前述的理论预期是否成立。如Dollar(1992)运用OLS方法,采用92个国家1976-1985年期间的数据分析了实际GDP与出口的关系,Kwan、Kwok(1995)利用我国1952-1985年的年度数据分析了实际国民收入与出口之间的关系,所得结论都支持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而Oxley(1993)分析了葡萄牙1865-1991年实际GDP与出口的关系,Ghatak(1998)运用VARL模型分析了韩国实际人均GDP与出口的关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王涛生、刘宏青,2006)。
国外研究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倾向于选择一个国家或一组国家作为分析对象;二是在研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没有分别对不同贸易方式尤其是没有对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
加工贸易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盛行的贸易方式,对一些国家(如我国)来说甚至超越一般贸易而成为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如东亚的日本、“四小龙”和我国大陆也都通过从事加工贸易活动而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不少研究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罗兴武、蔡宜斌(2002),刘志忠、王耀中(2003)以及闫国庆、陈丽静(2005)运用有关数据测算了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得出了加工贸易正向拉动经济增长的结论。王晨钟(2005)选取了1981-2003年的统计数据,研究了加工贸易与GDP总值的内在依存关系,得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孙楚仁、沈玉良、赵红军(2006)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分析了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估计了1981-2004年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表明,就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出口来说,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并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但是,上述国内研究存在如下缺陷: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如果以全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能会低估加工贸易活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分析方法有待改进。计算贡献率和贡献度的方法是一种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但由于没有考虑其它因素而使之过于简单,相比而言,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方法似乎更好。
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利用省级数据评估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郭云、李磊(2007)通过对安徽省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贡献率的分析,认为安徽省的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时正时负,表现不稳定;王涛生、刘宏青(2006)的分析也表明,加工贸易对湖南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明娟、王子成(2006)研究了加工贸易对广东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认为,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进口、出口均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较高;他们还通过计量经济方法得出结论,加工贸易进出口、出口和进口都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杨嵩利、俞海山(2006)通过计算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对浙江省GDP的拉动度及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了浙江省加工贸易对于出口创汇、经济增长都有重要贡献,加工贸易每增长1个百分点,。
根据安徽省和湖南省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就得出加工贸易无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可能是它们的加工贸易出口规模太小所致,而且,仍然运用贡献
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