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几何图形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08-02
小学数学几何教学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而"空间与图形"作为小学数学四大内容领域之一。其教学内容很丰富,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的空间几何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借鉴同行老同志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小学几何教学效益浅谈个人拙见,与广大同仁交流学习。
1推进生活与数学互融,提高学生对几何的认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圆的周长"教学时,可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用一根直尺量出一个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吗?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大,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解决,把硬纸板在直尺上滚动一圈来测量。接着再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还能用滚动的办法量出一个圆形水池的的周长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状态,迫使学生去追求别的办法解决问题,以达到新的高一级的认知平衡。学生通过讨论认为可以用绳子绕水池一周,绳子的长度就是水池的周长。之后又提出第三个问题:(把用线系着的一个小石子在空中转动一圈)谁又能量出老师手中的小石子转动时形成的圆的周长吗?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立即被第三个问题所打破,平衡状态又遭到了破坏,破坏了的平衡状态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更高水平的平衡。
,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实效性。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鲜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与学是苍白无力的,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数学融入生活,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如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让学生回家设计自己家里电视机罩和洗衣机罩的制作方案,并将所需面料的多少及预算的价钱以小报告的形式呈交上来。然后又结合所学圆柱、圆锥、球等立体图形,布置了"建筑中的几何形体"和"创意组合图形"的画图作业。这样,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并领略了数学的美。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了数学见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捕捉细节,让真实想法暴露。
2观察与操作互动,增强学生对几何的理解
指导学生观察感知,是掌握几何形体特征的重要基础。操作又是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几何有别于中学几何。它属于直观几何和实验几何。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提高学生观察与操作能力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几何图形的某些特征,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
,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
赞柯夫指出:"进行观察是很可
刍议小学几何图形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