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合作怎么迈过利益这道坎
没有相互了解,就不会成为朋友;有了友谊做基础,才会愿意搭伙一起做生意赚钱。但如果谈完合作朋友关系却鸡飞蛋打,最坏的结果就是朋友做不成,合作泡了汤。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仲理峰说,朋友本来应谈感情,合作者应该讲利益,可朋友变成了合作者,就好像感情的热水里加入了“利益”的冰块,加多了,直冰到心里,朋友形同陌路;加少了,烫得入不了口,事不成则无利。
再也不能像朋友那样相处了
都说工作以后交朋友困难,李真却在几次出差中跟另一个公司的王明惺惺相惜,成为朋友。
他们算是同行,在几次行业会议之后,他们就时不时地相约喝酒、吃饭,聊聊彼此的领导同事,分享一下各自的职场心得,彼此都觉得对方让自己获益良多。
两人相识一年多以后,王明跳槽了。新公司的老板正有一番雄心壮志要拓宽业务范围,需要寻找下游企业合作。王明想到了李真,他信得过李真的能力和人品,李真所在的公司也属于同行业中的翘楚,于是,王明向老板推荐了李真的公司。
双方接触伊始,王明和李真都把这场合作视为“双赢”之举,前者需要一次成功向新老板证明实力,跟朋友谈成的可能性肯定远远超过陌生人;后者则需要这场合作拿到丰厚的提成。
当这场合作只需要一份合同进行确认的时候,状况来了。李真公司的老板要求对方多付15%才肯签字,这让王明非常恼火,就在前几天,李真还跟他保证价格没有问题。
李真再三致歉,说这15%的溢价他事先并不知情。虽然王明相信李真的人品,但突如其来的变化还是让他忍不住这么想――没准儿他是和老板商量好了的。
最终,合作泡汤了。王明后悔不迭,他觉得老板肯定会认为自己办事不牢靠。至于李真,有苦说不出,就算清清楚楚地知道是被老板摆了一道,又能怎么样呢?
他们俩却再也不能像朋友那样相处了。
“如果不走出‘朋友’圈子,合作是很难谈的。”仲理峰说,因为合作一旦启动,双方的立场就变了,简单来说,就是从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变成各为其主的“敌我双方”。原先的感情只是合作的基础和媒介,一旦成为合作关系,双方已经置身于“利益场所”,加深感情已经不再是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了。
仲理峰认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跟朋友合作,大多意识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也意识不到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心理变化,比如“心里想着利益,面子上却要论情分”。
“朋友们如果打算合作,那就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仲理峰说,“朋友合伙人”之间不妨试着淡化感情因素,多些理智,要意识到生意场上不同的游戏规则,以及由此给朋友关系带来的影响,做好心理准备,想好应对之策。
不亏待哥们儿的心理成本
现在,如果哪个朋友跟李伟说“哥们儿,跟我一起干吧”,李伟一定会顾左右而言他。
几年前,李伟跟韩阳之间的合作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是大学同学,说不上有多铁,但关系还不错,起码,突然抓起电话把对方叫出来喝酒的情分还是有的。
当时,韩阳拿着一个项目来找李伟,盛情邀请他参与。李伟颇有些心动,自己的工作不算忙,下班之后的时间都能放到项目上;而且,他主要负责“搭架子”,具体琐碎的事情由韩阳找来的其他人做。
两人吃饭的时候,韩阳曾拍着他的肩膀说:“咱哥儿俩谁跟谁呀,绝不会亏待你。”李伟没好意思开口问韩阳“不亏待”到底是多少,项目还没开始,就先谈钱,未免有些小家子气。
项
朋友合作怎么迈过利益这道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