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老年生活
老人,要懂得享福,别管太多。
要有童心,有开通的性格,要老而有用,老而有趣,老而有才,年轻人才会喜欢你,你的经验才会被人接受,才有机会成为一个退而不休的老人。
快乐空巢期
工业社会人口简单的家庭,儿女长大后如小鸟离巢而去,留下夫妻二人面对空荡冷清的房子,普遍产生“空巢期”的调适问题。
其实,人生聚散本无常,有聚必有散,应用平常心看待。平常广结善缘,只要你有学有德,天下人都可以做你的儿女。假如为人父母无学无德,没有培养亲子关系,就算自己的儿女,有时也会形同陌路。因此,只要你想得开,巢“空”了也很好,从此可以投身信仰,热心公益,享受兴趣的人生领域,一样可以活出自我的幸福来。
现代的年轻父母,不要等到“空巢期”来临,现在就要培养兴趣,例如读书、绘画、音乐、旅游、义工、修持等,如此才不怕将来面对“空巢”的寂寞。
我有几点建议,供大家作参考。
第一,空巢里,儿女飞走了,可以聚集善友来访,充盈空巢里的生气。
第二,空巢里,儿女飞走了,可以培养读书习惯,书中自有人和事,书中自有安心处。
第三,空巢里,可以培养各种兴趣,如写字、莳花、植草、养宠物等,以此来美化空巢。
第四,空巢里,可以把关心扩展到社会公益,可以到校门口当爱心妈妈、到医院探望病人、到寺里和十方信者广结善缘。
第五,空巢里,可以培养信仰,用信仰代替家庭团聚。正如《维摩经》说:“法喜以为妻、善心诚实男、四禅为床座、解脱味为浆。”只要拥有真心,巢“空”了,生命何“空”之有。独处的幸福
白天讲话、开示、会客、座谈……似乎已成惯例的行事。晚上独处时常想,我总不觉得自己伟大,却因信徒的拥戴、大众的护持、社会的肯定,反而有高处不胜寒的慨叹。
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心中想的都是为佛教,为大众,但现在这一切因缘都已具足,反而觉得自己更空旷了,现在的感觉犹如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我好想静静地修行读书。
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的感受:
“水可以当茶,茶不可以当饱。
诗可以当文,文不可以当法。
曲可以当歌,歌不可以当道。
技可以当财,财不可以当富。
名可以当贵,贵不可以当佛。
人可以当力,力不可以当我。”
清晨在风声和树声的呢喃中醒来,内心只有一种“静”的感觉,不想走出房门口,似乎一开门就会破坏这份宁静。每次外出,在没有人认识的街道行走,没有突来的访问,没有要求拍照的困扰,实在是一件很称心的事,有时我会向往那种
“一炉香、三杯茗、万卷书、何须尘寰外再求仙求佛”的生活,不过这是一种自私的想法,就像母亲说的:“有那么多人需要你,我怎敢独占?你不是我的儿子,你是大家的。”
人若能懂得安排自己,过一段属于自己的真正时间,是多么幸福啊!
人虽迎合大众生活,但也要有独处生活。
所谓独处,并非单独一个人看报纸、看电视、听音乐,因心念会随报纸、电视、音乐的内容跳动。
真正“独处”的意义是要内观,看无相的世界,听无声的声音。人与人相处不可忽略掌声,但对个人则要无声。心境不同感受也会不一样,故虽有外在世界,内在自我的心灵世界一样重要。
独处不易,不但要独立应付危机,还要防范自己的内心,因没有约束而生起歹念。因此孔子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又说“君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就是叫人要“慎独
欢度老年生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