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土地评价的概述
早期国内外代表性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的应用
一、土地评价的概述
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的过程。
针对土地质量
针对某一用途
针对某个区域
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
土地评价是按照土地用途的不同要求,全面衡量土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确定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特定土地用途时土地生产力(如生物生产能力)的多少、适宜程度高低、价值量的大小等。
适宜程度高低;
生产能力大小;
价格多少等。
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适宜程度”、“价值量”等都能够独立地表达出“土地质量的好坏”。
因此,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质量。
土地质量状况如等别或级别高低可反映土地生产力的特点。
土地质量的好坏通常是通过土地适宜类型、适宜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出来。
土地适宜性评价和生产能力的评价也是在研究土地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来划分土地适宜性等级和生产能力等级的。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土地评价是以土地质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土壤质量
1、土壤生产力,即土壤提高植物和生物生产力的能力;
2、环境质量,即土壤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损害的能力;
3、动物健康,即土壤质量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
这三项功能也被称为,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
土壤地球化学类型区
按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群体的地域分异规律,将全国分为四个土壤地球化学区。
盐渍土区约80%的土壤缺锌、锰,50%以上的土壤缺钼。
碳酸盐土区约80%以上的土壤缺锌、锰、铁、钼。
硅铝土区与碳酸盐土区相比,缺锰土壤面积减少,而缺硼土壤面积显著增加。
铁铝土区约90%以上的土壤缺硼和钼,但锌、锰较其他土区高,有的地方出现铝、锰对植物的毒害。
土地评价类型
按照评价中所考虑的指标属性:
1. 自然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
利用评价
经济评价
按照土地评价所有指标的不同:
定性土地评价
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的评价,它用定性的术语来描述土地质量的好坏,将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效益直观地综合起来,不具体计算成本和盈利。一般而言,定性评价适用于大面积较小比例尺的土地评价。
定量土地评价
是利用调查的土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资料与数据,计算某种特定土地用途的生物生产量大小或投入—产出的经济指标,用产量或数字(分数或者是指数)或经济指标来表示土地的质量差别。定量土地评价一般适于较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
按照土地用途的综合性程度不同:
单项土地评价
也叫做单目标土地评价。它根据某一具体目标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评价土地。如为改良盐碱地为目的的评价、发展橡胶宜林地的评价、森林树种的用地评价、发展畜牧业的某类草地评价等。
综合土地评价
也叫多目标土地评价,如它可根据农、林、牧业生产的综合要求或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利用的要求来评价土地。
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是相对的、相互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
土地评价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