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系桑梓
——记贵州省农业厅机关党委副书记郑传楼
汽车在黔北海拔1300米的马鬃岭上蜿蜒前行,顺着崎岖的山道一出虎跳崖,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竟是一条水泥铺就的乡间公路。一幢幢二层漂亮的砖楼沿线而建,屋顶上的卫星天线在夕阳下格外醒目。
这是贵州正安县安场镇自强村,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里的老支书包泽志告诉记者,10多年前自强村可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的“穷窝窝”,自强村“乌鸦变凤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名誉村长”郑传楼10多年来无偿提供的帮助和扶持。
逢年过节,回故乡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对于一个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郑传楼来说,还肩负有一项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利用宝贵的假期,回到离贵阳几百里的故乡——正安县志强村,和父老乡亲一起研究村的发展规划,一起劳动……从1988年到现在,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郑传楼都是这样度过的。在志强村,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熟悉这位省城的干部,在他们心目中,郑传楼永远是他们的“名誉村长”。
10年前的志强村,人均吃粮只有320公斤,人均收入只有320元,不通路、不通电,全村没有一幢像样的房子;而10年后的今天,一条盘山公路紧紧地将志强村与外界连在一起,村里建起了一幢幢新楼房,建起了小学校和农贸市场,家家户户都通了电、通了自来水,都拥有了家用电器,不少人家还装了程控电话。村民们十分明白,这一切与郑传楼是分不开的。
1994年深秋,在困苦中挣扎而奋起的志强人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希望。志强村向阳民族希望学校正式竣工投入使用了。朗朗读书声,打破了大山深处往日的寂静,然而,单纯天真的孩子啊,你们可知道这希望学校的落成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凝聚了多少人的情?且不说那从京城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单是航空部捐资的职工就有上万名之多。学校落成典礼那天,90高龄的苗族老人陈月香用杉皮般粗糙的手抹一把泪水而感叹:“我不是在作梦吧?共产党的官咋都跑到这深山沟来了呢?”老人伛偻着身子,捧一捆刚收割的土烟直往客人怀里揣:“尝一口吧,这烟冲劲好,……”尝一口吧,这就是山乡人民无以言状的真情。在志强村人的眼里,这些人都是他们的名誉村长郑传楼请来的客人。
是啊,没有郑传楼向社会各界的呼吁,远在京城省城的人们又怎会知道这深山的贫苦;没有郑传楼无数个节假日在省城与志强300多公里山路上的往返与奔波,哪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把来自各方的捐款变为拔地而起的教学大楼。资金他去联系,地基他利用假日参与选点组织劳动。动工后,不断通过来筑打工的青年询问建校进度。志强村的孩子终于可以高高兴兴走进自己的学校读书了。
郑传楼的父亲是志强村解放后的第一任村长。1955年考入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此后举家迁到贵阳。传楼离开家乡时才10多岁。离乡的时候,孩提时的小朋友拉着他的手,哭着不让走,没有话语的父老乡亲,两行眼泪不停地流淌,唯有年迈的奶奶用手拍着传楼的后背,浑浊的泪眼坚毅而庄严的直视着黛青色的远山:“乖孙,到贵阳去,要好好读书,长大才好为国家、为志强人办大事。”奶奶的谆谆教诲,一直铭刻在郑传楼的心中,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农业厅工作。
从贵阳到志强,行程300多公里,历时10多个小时,换乘3次客车,是钢架都要抖散。“郑传楼,你处长当起,这是何苦。”省城的一些朋友就这样劝他:“如今是什么年代了,人家都踊跃下
一片丹心系桑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