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徐汝佩卷》学习心得
《书徐汝佩卷》学习心得
段庆
今天读王阳明先生《书徐汝佩卷》一文,感触颇深,《书徐汝佩卷》学习心得[专题]。
徐汝佩是先生的得意门生,进京参加会试,因为题目中隐含有诋毁先生的意思,遂愤然弃考,准备回乡归隐。同学听闻此事,都非常钦仰歆服,认为他气节高尚,能“不昧良知以媚俗”,而先生却黯然不乐。有同学见先生这种态度,很为徐汝佩鸣不平,于是向先生请教,先生亦默然不应。
汝佩回乡后,该同学将先生的反应告诉了他。他在深刻反省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还缺乏推己及人、包容异己的胸襟,和像先生那样“甘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惇惇唯恐人之不入于善”的仁者之心,于是向先生汇报自己的心得。谁知先生依然只是点头默然而已。先生的这种态度,让他再次警醒,“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具丧”,于是便有了这一篇千古佳文。
1、推己及人,以
“恕”字包容异己
徐汝佩之所以弃考,是容不得出题者批评自己的老师,他觉得“吾夫子之学,则若是其简易广大也;吾夫子之言,则若是其真切著明也;吾夫子之心,则若是其仁恕公普也。夫子悯人心之陷溺,若己之堕于渊壑也,冒天下之非笑诋詈而日惇惇焉,亦岂何求于世乎!”
他深深的钦服先生的学说,并被先生救世的苦心所感动,所以当先生被人误解的时候,才会愤愤不平。可是这股不平之气,还是障蔽了自己的良知,让他忘记了自己当初刚接触先生学说时,也曾对其非笑诋毁。在回乡的路上,他的心情渐渐平复,回忆起曾经的经历,才猛然醒悟自己的行为是“忘己之困而责人之速”,表面上好像是在捍卫先生,其实正是在“身谤”先生。
大多数人在开始接触一种新学说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从不信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的过程。先生的妹婿徐爱,是先生最心爱的弟子之一,对于先生的学说,也是“始闻而疑,既而骇”,随着他不断向先生请教,最后经过反复思考讨论,才终于坚信先生的学说是孔门嫡传。
所以在传播一种学说的时候,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的批评、误解,乃至攻击、诽谤。在这一点上,阳明先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其他学生告知他考试出题事件的时候,他不仅没生气,反而大喜说:
“吾学将大明於世矣!”出题者的所为,不正是帮助先生传播他的学说吗?从此以后,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了阳明心学,而其中必有求真之人!
今天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会因为其文化背景、成长经历、教育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再好的学说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接受,心得体会《《书徐汝佩卷》学习心得》()。所以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切不可因为急于求得认同,而反感拒绝别人的批评、误解,以及攻击、诽谤,其实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提升修养和圆满智慧的逆增上缘。
2、忍辱担当,以“仁”字慈怀众生
徐汝佩弃考后,想到的是隐居避世,“从夫子而常往于深山穷谷”,很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济世之志。当他在回乡的路上,想到“夫子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惇惇然惟恐人之不入于善”的时候,羞愧得无地自容。这一刻,他看到了自己与先生之间的距离。一个真正的仁者,绝不会因为世人的不理解就轻弃世人,就像父母,无论孩子怎样不孝,都会深爱他们。
在阳明先生写给另一位学生的信中,他曾以孔子自况: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
“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
《书徐汝佩卷》学习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