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
-0627
为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强化金融的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发展,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与北京市决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中关村示范区”)全面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现提出以下意见。
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率先构筑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要求,全面推进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以促进科技创新为根本,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深化科技体制与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试点政策先行先试,建立健全覆盖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机制,完善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中关村在科技金融领域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基本原则。
——坚持体现国家战略的部市联动建设。把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内容,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部市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对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调动各部门的各类资源,构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政策合力。
——坚持发挥市场力量的制度创新建设。立足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通过体系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制度设计,优化政策信号的引导机制,引导“科技”和“金融”等各类市场主体在中关村集聚发展。
——坚持促进产业融合的共赢发展建设。把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共赢发展作为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的内在要求,在调动金融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通过科技产业促进金融资本的壮大。
——坚持推动系统创新的协同开放建设。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区科技创新产业链的互补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产品工具的协同创新,着眼于科技创新的全流程和金融资源的全领域,全面、系统的构建中关村科技金融体系。
——坚持培育金融文化的投资环境建设。把营造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投资文化环境作为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形成能够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形成共担风险、讲求信用的投融资环境。
——坚持试点示范辐射的分步发展建设。立足于创新技术、创新项目、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创新金融市场的试点示范,通过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分阶段实施和稳步推进,辐射带动京内外战略新兴产业的全面发展。
建设愿景与阶段目标
建设愿景。
到2020年,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适应的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市场化的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与业务创新格局初步形成,科技创新与科技企业的融资规模和金融对科技领域的投资规模实现同步扩张,科技体系的创新和金融体系的转型实现同步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创业者、创新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金融家在中关村高效对接,服务科技创新的各类金融创新与产融结合机制创新高度活跃,中关村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乐土,成为国际科技金融资本流向国内、国内科技型企业与科技金融资本走向国际的中枢,体现创新文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关村”品牌形象在全球范围内基本确立。
建设阶段。
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分三个阶段完成。
2011-2012年(夯实基础阶段)。深化现行试点工作,完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制定;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健全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畅通政府、金融、科技、企业之间沟通对话的渠道。
2013-2017年(全面建设阶段)。吸引全球科技金融创新资源在中关村示范区集聚发展,各项机制、模式创新实践广泛开展,科技金融创新的监管环境安全稳定,以中关村为载体,形成金融资源与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的良性互动、高效对接的局面。
2018-2020年(辐射发展阶段)。科技金融服务的一系列创新实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金融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切实体现,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五项重点任务
构建面向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科技资源推介机制。
创建科技项目推介机制。鼓励大学院所、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等研发主体积极开展科技项目融资推介活动,加大科技项目资源向各类投资者的宣传力度。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科研项目等政府科技工作重点,发布年度科技项目融资指南,做好财政科研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工作。探索建立“中关村拟融资科技项目池”,并
科技金融意见初稿42(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