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学怎么就成了“鸡肋”?.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学怎么就成了“鸡肋”?
时下,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开始出现。《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组织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有%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无论是想学习的还是想找工作的,对大学的满意度都严重下降,问题折射出公众对大学出现的功利化倾向的焦虑。
这些年来,在教育产业化的闪亮外衣下,很多大学出现了商业化、功利化的倾向,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着沉沦式的自我放逐。作为一所高校,态度非常清楚明了,你挤破头颅到我这里读书四年,其实就是为了一纸文凭,只要没有什么意外,到钟以后给你便是了。作为大学老师,误导而偏颇的教师评估机制,使得他们要成天面对着“论文、课题、经费”等等与教学无关的事宜,哪有闲工夫在教书育人上下工夫呢?作为学生,大学生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谋个好饭碗,很多人从大三开始就已经在社会上四处活动寻找后路,所以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我们常常喜欢把教育功利化的鞭子抽打在教育产业化身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读。“产业化”不等同于“商业化”,更不等同于“功利化”。国外很多著名高等学府的例子告诉我们,教育产业化与教书育人并不矛盾。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等学府都是私立学校,按理说他们应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才对,可是这些学校的“老板”们都清楚,你越是追求商业价值就越有可能得不到,功夫在诗外,他们在坚持从严治教的同时,摸索出一套利用大学的科研实力使学校成为工业研究和开发中心,通过与工业的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教育产业化之路;同时,依靠大量的社会募捐,使大学的经费问题得以解决,他们绝不容许大学作为“保存、发展、传播普遍价值和文化遗产的公共机构和追求真理的场所”这一根本立场的动摇。相反,我们的所谓产业化是见钱眼开、急功近利的产业化,是没钱莫进来的
产业化,这是被误读的教育产业化。
当教育领域的所有主体与客体都变得世俗与功利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就不是一个行业正当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在一个还不成熟的市场环境里,急功近利几乎是所有市场主体的最佳选择,社会的功利化无处不在。如果把大学的功能只等同于在社会上找工作的敲门砖,那么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如高级技工美妙,就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同理,如果把接受大学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投入

大学怎么就成了“鸡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53072647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8-09-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