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诗海探珠不宜迟.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诗海探珠不宜迟
——从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新诗教学谈起
北京贺敏
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本里选有13首诗歌,其中现代诗8首,古诗5首,另外还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如此从初中低年级阶段就大规模地选编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教师们要在认识上扫除障蔽,以长远、积极的眼光看待诗歌教学,从而顺利地完成诗歌教学的任务。
教师们对加大诗歌分量的这种编排心存疑虑,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刚入中学的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懂不了。
这种看法似是而非。首先,它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浅层的阅读兴趣,而忽视了学生阅读接受潜能以及接受层次的丰富性。诚然,故事类作品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阅读吸引力更大,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会排斥以至厌恶诗歌了呢?其实只要对生活中的现象留心一下,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从婴幼儿起似乎就能领略到诗歌的魅力。那韵语形式的歌谣、谜语,有意义的、没意义的,孩子们能倒背如流!及至进了学校后,“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孩子们口念心记着这些美丽的诗句,同样兴趣盎然。小学要毕业时,“同窗共六年,/友谊比蜜甜。/今日离别后,/何时再相见?”这是写在好友毕业纪念本上的学生自己创作的“诗”,它很稚拙,没什么诗味,也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技巧,可学生对诗的喜爱不是可以从这里窥见一斑吗?可以说,孩子对诗歌的喜爱是自发的、天生的,因为诗歌本身的音乐性使它具有让人不可抗拒的魅力。
话又说回来,诗歌难懂也是事实。新诗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是教师有时也会有如坠五里云雾之感。面对这个情况,教师们首先不要灰心乃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欣赏水平,因为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它表达的往往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加上语言上的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诗歌的难以索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教师们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理解、欣赏诗歌就像欣赏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一样,有一个入门与逐渐提高的过程,那种想一下子就找到理解、欣赏诗歌的“金钥匙”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此外,本册课本选入的现代诗歌作品都属于表意较明确、主题较单一的作品,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应当不会有太大困难,教师们不用为此过分担心。
教师们对选编的诗歌数量较多表示不理解,也与他们对学生读、写能力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有关。他们认为文质兼美的现代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或者在内容上或者在写法上能给学生以写作上的启发。现在的语文教育观念认为,语文教学虽然致力于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但这4种能力的获得与发展在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学衡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允许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其实,就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来说,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的阅读能力,都要分别高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实际的写作能力。这既是对人的读、写能力发展规律的遵循,又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因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借助人类优秀文化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鉴于此,教师们要把眼光放远一些,要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其效用也许不能立刻体现出来,但是学生在这个阶段比较集中地接触这种精粹的文学样式,得到一星半点理解

诗海探珠不宜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18-09-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