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寻找《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寻找《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
周德富
清代随笔小品《围炉夜话》与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和陈继儒的《小窗幽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处世三大奇书”。因其既具有凝炼隽永的语言之美,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教人养性修身,成德立业,自问世以来深受文人雅士所激赏,近些年来尤为读者热捧,先后有中华书局、百花文艺、中州古籍等三十多家出版社一再印行。与其他两书不同的是,《围炉夜话》虽读者无数,但均只知其作者为王永彬,至于王氏生平行藏,考诸旧籍,却多语焉不详。
笔者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因为参与编写枝江本地的一个文史资料,阅读了同治五年的《枝江县志》。该书的第2页为“重修枝江县志姓氏”,笔者在其中看到了与《围炉夜话》作者相同的姓名——“分修,恩贡生、候选教谕王永彬”。显然,王永彬是这本县志的主要编修人员之一。(该书有分修三人,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分修”实际上才是该书的真正执笔人)他是恩贡生出身。所谓“贡生”,是指科举时代从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挑选出来的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成绩或资格优异者。明、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加贡一次作为“恩贡”。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教谕”是一个管教育的官员。“候选”就意味着他当时并没有就任此职,只是拥有这个资格。
在该书卷十三《选举(下)》中有相对详细一点的信息——“(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王永彬,恩贡候选教谕”。该书卷九《学校·艺文·书目》部分收录了他的《孝经衬解》(只列了书名),该书卷九《学校·艺文·古近体诗》部分收录了他的《秋暮自城归石门村途中偶成》《过刘凝之故宅》《花溪即景》三首诗歌,并在作者“王永彬”三字的下面再用小字写着“宜山”二字,“宜山”显然是他的字或号。该书卷十《学校·艺文·碑记》部分收录了他的《重修文昌宫碑記》一文。
当笔者认真读完县志中所收的他的作品之后,隐隐感觉到同治本《枝江县志》的编者与《围炉夜话》的作者可能是同一个人。因为这些作品中表露出来的情趣情调与《围炉夜话》十分相似。
那么,这两个人到底是不是同一人呢?笔者决定查个清楚。
枝江自汉代设县以来基本属荆州府管辖。查阅光绪六年的《荆州府志》,除载有同治《枝江县志》上已有的部分信息外,还有这样一段文字:
“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著有《帝统年表》《围炉夜话》《格言集句》,两次与修县志,年七十八卒。”(光绪六年《荆州府志》卷五十七“人物”)
这部评价甚高的官方志书清楚地记载,王永彬就是《围炉夜话》的作者。当我读到这几行字时,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从这段不长的文字中我知道了“宜山”是他的字不是他的号;他有孝心,对朋友友善;过着隐居生活,以教书为业,不愿为官,甚至在县令听说他很有才虚心去拜访他时居然挖墙出逃;著有包括《围炉夜话》在内的三部书稿,两次参与县志的修撰;七十八岁去世。
但是,这段文字给笔者又留下了一个疑问:其“两次与修县志”,他参与修撰的另一县志是仍为枝江县志,还是别地的县志呢?笔者在枝江市方志办找到了答案——他是道光本《枝江县志》的编修人员。年轻的时候即参与县志的编修,足见其学识和影响。
同时,查阅光绪《荆州府志》和同治《枝江县志》可知,朱锡绶为咸丰八年至咸丰十一年的枝江县令。邑令造庐的故事当发生在这期间的枝江境内。

寻找《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阳仔仔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8-09-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