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千年文化的基因——沙县方言
——在普通话教学中引发的对沙县方言的思考
三明农业学校陈晓玲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而且方言十分复杂的国家,“十里不同音”,“隔山听不懂”,有着奇妙的语言景观。方言,正是这奇妙语言景观的构成主体。笔者在普通话教学中试就沙县方言作一些有益思考。
关键词:语言文学沙县方言思考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汉语方言历史悠久,先秦经典《礼记·王制》中就曾记载:“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礼记》中的这段话是对我载。汉代王充《论衡》里也同样记载着:“古今言殊,四方谈异。”沙县话广义而言是指沙县境内的各乡镇方言,沙县话历史悠久,有1600多年的历史。近日,笔者在普通话教学中对沙县话的体会,以及对乡音的一些感觉、看法,谈几点体会。
1、沙县方言的由来——“农耕文化”的存留
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词汇手段的称述。闽中方言分布在沙溪流域,包括现在的沙县、永安市和三明市的三元区、梅列区。1600多年前,这一带只有沙县的设置,属建安郡管辖。那时的沙县话和建安郡所属各县的话应是比较接近的,从今天的沙县话,我们还可以找到和闽北各县(建欧、建阳、松溪、政和、崇安等)方言相同的特点,例如露、素同音,李(李子)、使(使得)同音,肝、番同音、是,十同音,寅,姨同音;又如玩说嬉,吃说鎑,缝说连等等。闽中方言区各市、县、区的方言差异较小,彼此都可以通话。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北片的沙县话和南片的永安、梅列暨三元话之间又有一些不同。
沙县位于沙溪口,历来靠着木船和闽江下游有经济联系,闽江下游通的是闽东方言;东北部与南平市连界,南平乡间通行的是闽北方言;北部和西部与顺昌、将乐、明溪毗邻,这三个县是闽方言和客赣方言的过渡方言。这几种各不相同的方言对沙县方言都有一定影响。在—千多年的历史中,沙县经历过多次动荡,唐末的黄巢起义在这里摆过战场,明代邓茂七起义则以沙县作为根据地,清末的太平军也在这里打过仗,这些农民革命失败后,失散的义军和前来镇压的官兵都在此定居下来。近百年间,又有江西人、福州人来此经营商业、手工业和航运业,闽西客家人来此造纸,浙江人来此种植香菇,还有更多的闽南人先后来此垦荒制茶,成批地移民定居。所有的这些社会生活因素都对沙县方言的演变发生过影响。
2、沙县方言的分布——十里不同腔
沙县境内的方言,各乡镇自成一体,即便同一乡镇过了一山,走出十里,都有一些的变化。各乡镇的词汇有时差别也很大,沙县话脸盆叫杉箩,夏茂话却叫铜盆;沙县话肥皂叫洋碱,夏茂话叫鬼子蜡。城关话与梅列话相似,夏茂话与将乐话相似,湖源话与大田话相似。
沙县方言以城关凤岗街道的话为代表,多数乡镇的话和城关话大同小异,通行无阻。县境之内还有几种方言和城关话有明显差别:
湖源话,通行于湖源乡和大洛镇的华口村,湖源话和尤溪县新桥话、大田县后路话、永安县槐南话大同小异,连片相通,是一群闽南话和闽中话过渡地带的混合型方言。
青州话,通行在东北除洽湖
沙县方言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