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精讲导学(讲稿)
第一部分:绪论
一、课程说明:
(一)、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性质:
1、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汉语等多种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最有效、最生动的载体。
2、中国古代文论具有理性表白审美感受的性质:
3、中国古代文论展示了比较全面的审美文化:
(二)、学习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
1、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解;
2、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审美感受的理性升华;
3、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要想真正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中最动人的中国古代文学,不借助中国古代文论是作不到的。
4、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提高审美意识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理性提炼;即抓住每个文论家作品前面的现代汉语提示,并进行自我的有效的归纳。
2、借助注解,读懂原文;真正理解古代文论的精髓,只靠现代学者的简单提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重点作品进行认真的阅读领会。
3、掌握原理,实现审美;可以也应该利用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和方法对古代文学的作品进行鉴赏,同时也应该仔细体会古人对古人作品的审美观点。
4、利用网络,充实学习;一些学习的资料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往往发布在网上,同学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积极上网学习。
5、思路清楚,有的放矢;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要对古代文论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掌握,然后在一个星空中把握相对的重点。
(四)考试题型大体上会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翻译题、单项选择题及问答论述题。比例大体为填空题20%,名词解释题10%,翻译题10%,单项选择题10%,问答论述题50%。
二、导论——中国古代文论涉及的几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中主要涉及了以下这样五个重要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它们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发展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也表明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性。
第一、文学的本源论
关于文学的本源,中国古代文论主要作出了两个回答: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
文学本源于人心先秦时代流行的“诗言志”说,就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来看,即指文学本源于人心。代表正统儒家文学观的《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内心世界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积聚巨大能量的美好情素,被外在或内在的因素激活,借语言作为工具,这就是诗。这实际上接近了现代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托尔斯泰的“表现论”。
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动,系受外界事物或内在情结之所触发。《礼记·乐记》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可见,物感只是促使人心发生由静而动的变化之条件,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仍是人心所固有的,只是借助物感才使之由隐而显而已,故诗之源非在物仍在人之心。
扬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也。”这里涉及到了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但中国古代讲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讲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否事真,而是讲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界,即情真。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
小纸条格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