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遂
Wang Sui
高效液相色谱简介
Introduction to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2012年11月15日
*
色谱概述与原理
1
*
液相色谱的定义是二十世纪早期由俄罗斯植物学家 Mikhail S. 茨维特提出的。他最先尝试在装满颗粒的柱子上使用溶剂来分离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茨维特用颗粒填满开口的玻璃柱。他发现两种特殊的材料,粉笔末和氧化铝很有用。他将样品倒入柱中,并让样品流过颗粒床。随后加入纯溶剂。随着样品由于重力自上而下流过柱子,可看到不同颜色的谱带被分开,因为有些组分比另外一些移动得快。他将这些分开的不同颜色的谱带与样品中原有的不同化合物相关联。他还根据每一种化合物对填料的化学亲和性强弱,提出了分析这些化合物的分离规律。与颗粒填料有较强亲和性的化合物移动慢,与溶剂有较强亲和性的化合物移动快。这个过程可这样描述:样品中的化合物在流动的溶剂(流动相)与固体颗粒(固定相)间的分布不一样。这样使每一种化合物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从而产生了化合物之间的分离。
*
*
后来无色物质也可利用吸附柱色谱分离。
英国生物学家Martin和Synge。他们首先提出了色谱塔板理论,以及其远见卓识的预言。
1944年出现纸色谱以后,色谱法不断发展,相继出现薄层色谱、亲和色谱、凝胶色谱、气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HPLC)等。
*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色谱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如吸附力、分子形状及大小、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在两相(一相为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另一相流过固定相,称为流动相)中的分布程度不同,从而使各组分以不同的速度移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
色谱分离方法
色谱分离方法很多,种类有四、五十种,但常用于生物大分子分离的色谱方法,按机理分,有以下几种:
按层析原理分类
*
按操作形式分类
柱色谱:将固定相装于柱内,使样品沿一个方向
移动而达到分离。
纸色谱:用滤纸做液体的载体,点样后,用流动相展开,以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
薄层色谱:将适当粒度的吸附剂铺成薄层,以纸色谱类似的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纸色谱和薄层色谱主要适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快速检测分析和少量分离制备,通常为一次性使用,而柱色谱是常用的色谱形式,适用于样品分析、分离。生物化学中常用的凝胶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亲和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都通常采用柱色谱形式。
*
按分离压力分类
高压色谱
中压色谱
低压色谱
按流动相分类
气相色谱
液相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
*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2
高效液相色谱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