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世民异志
摘要: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从秦王的身份转而成为一代君主,玄武门之变是其关键因素。玄武门之变是唐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涉及到李世民、李建成及李渊等重要人物。目前学术界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在此过程中李世民的传统形象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质疑,新的见解层出不穷。我在查阅前人研究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李世民异志内心世界的考察,再加上对其异志行为的分析,揭示出李世民并不如正史中所描写的一般"无为",相反却是一个野心欲极强的政治家。
关键词:李世民;异志;认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16-02
1 李世民对李渊的无父子之心
武德三年,李世民尚为秦王,攻打刘武周时,敬德、相率众八千来降,还令敬德督之,与军营相参。屈突通惧其为变,骤以为请。世民认为"昔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并能毕命,今委任敬德,又何疑也" 。据历来正史记载,推赤心置人腹是帝王之语,如李渊曾对李密、闰甫说"朕推赤心于弟,非他人所能间也" 。而秦王尚未称帝时就如此说,可见其对李渊的不屑,李世民不仅已没有君父之心,而且大有代李渊统治天下之意。同时令人玩味的是,当他说此话时,其部下竟没有反对或提醒他这样会遭致不测,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其部下早就知道世民欲夺皇位的想法,并且也希望这个想法成为现实,李世民肯定经常与他们商谈夺取帝位的策略,所以他们才会如此。
由于"太宗功业日盛,高祖私许立为太子" 。建成遂与齐王元吉作乱,仁智宫一事,高祖要求世民"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 。但最后事情不了了之。由于建成、元吉的倾轧,李渊对世民的态度大为改变,"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 。功勋的卓著并没有换来其父李渊对自己的偏袒,相反却是猜忌与不信任,这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更何况是气度不凡,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李世民。种种事件的累积导致李世民对李渊的严重不满,以致于李渊才会感慨"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李世民之所以不听李渊的命令更多地是出于对李渊的蔑视,认为自己的能力居于李渊之上。对其父尚且如此,对李建成自不待言。
2 李世民对李建成的无兄长之心
《旧唐书??亮传》记载:"太宗既平寇乱,乃于宫城西起文学馆,以待四方文士。……诸学士并给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每军国务静,参谒归休,即便引见,讨论坟籍,商略前载。预入馆者,时所倾慕,谓之"'登瀛洲'。" 世民以秦王的身份网络学士,并与众多学士"讨论坟籍,商略前载",其氛围的宏阔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问上的切磋交流,更多地类似于君子与臣下的关系,如果还称其为养士,实在无法令人信服,因为这种养士之风较之于春秋战国四公子有过之而不及。从这里考虑我认为李世民早就开始与李建成争夺人才的斗争。
《旧唐书?后妃传》载"武德元年,(长孙氏)册为秦王妃,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嫔妃,尽力弥缝,以存内助" 。可见结好高祖后宫者,并非只有建成、元吉,世民亦然。胡如雷学者认为正史中记载"建成、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只是想把他们定位成在朝廷政治中找不到支持力量的孤家寡人,故只能用不正当手段求助于其他力量,如果这样说的话,那我想李世民势
浅谈李世民异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