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里来选自《读者》2013年第8期作者:米周我印象最深的穷游是大概三年前,和光头,灿灿和李哥的巴塞罗那之行。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廉价航空,。第一次,我下了飞机之后没有接站,没有导游。为了旅行顺利,我们四个人点灯熬油花了两个晚上,打印了三百页的材料——行程安排,交通衔接,景点介绍,美食推荐。自己研究坐地铁坐公交,到了地方之后自己拿地图找景点,找到景点之后自己对照着做好的功课自己给自己当导游。那次我们在巴塞罗那呆了七天,回来之后一致感慨:原来出门还可以这样玩。两年前的夏天,我和JP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买张欧洲火车通票,用22天的时间从巴黎坐火车到北极圈然后再坐回来。JP从小在法国长大,对这种玩法已经习以为常,而我却是第一次出门超过一个礼拜。到达瑞典的哥德堡是当天的下午六点。晚上十二点要出发,继续赶路。根据旅行手册,我们找到一家当地的素食馆。我这个人那时候还不是很擅长和人交流。除了同行之外,很少会和陌生人说话。我们吃的差不多了,JP突然站起身来,跟我说:我去和那边吧台上的人聊聊天,便把我一个人丢在那里了。过了一会,JP回来问我:他们都好有趣啊,你要不要来?那是我第一次在旅行中和陌生人聊天。那天晚上我们遇见了一个大学老师,一个爵士钢琴手,一个爵士小号手,一个印度教信徒,一个从小就在附近街区长大的学生,和一个从来没有卖过一份诗歌的一直哭哭啼啼的诗人。基督教徒总是将“上帝的恩赐”挂在嘴边,如果我也可以借用一下的话,那么那天晚上在哥德堡的那间餐厅所经历的事情,一定是上帝给我的恩赐。从那时候开始,我才发现,原来旅行的另一层意思,是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而闯进别人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讲出来,都是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让我重新看待自己,也重新看待世界。我于是拿起笔,希望记录一些旅途中的故事。那次旅行,我写干了三四管油笔,写满了一整本笔记。有一些故事,单纯记录了旅行中的美好。我发现,当自己呆在家里的时候,我对于日子的心里预期是舒适。我知道门在哪,窗在哪,厕所在哪,厨房在哪;知道饿了去哪里找吃的,渴了去哪里找喝的;知道无聊的时候找谁说话,知道每天什么时间大概应该干什么。当一切按部就班起来,我慢慢发现,许多值得我感恩的事情,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不再觉得父母的一碗热饭,朋友的一声问候有什么值得珍视的地方。反而,一点点小的挫折便会让我苦恼不已,心情很差,脾气也很差。对于光明面我已经麻木,但对于阴暗面却特别敏感。反过来,当我在旅途中的时候,我对日子的预期是险恶。我不知道下顿饭在哪里吃,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什么情况。作为一个旅客走在大街小巷的时候,我会看到乞丐,打架的人,小偷和妓女。我发现,在旅途中我对于困难的承受能力大大增强了,而当我对于不顺利习以为常的时候,那些身边的美好便凸显出来。陌生人的一个帮助,一个微笑,一句感慨,我都视为珍宝。在路上的我下那些旅行中的小故事,用来提醒自己生活一直都是美好的,无论是呆在家里,还是出去远行,永远都要怀有一颗感激之心。还有一些故事,它们打动我是因为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出国那会儿,我刚刚离开高中,每天虽说也有学习任务,但相
你从哪里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