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区域参考资料沼泽化是良渚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doc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区域沼泽化是良渚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周黔生摘要:良渚文化在5300—4000年前中断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海侵说”、“洪灾说”、“战争说”、“瘟疫说”,等等,笔者推断,良渚文化中断主要是区域沼泽化造成的。良渚遗址主要位于东苕溪东侧平原地带。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东苕溪主要支流南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河水由西向东直接流向钱塘江。随着钱塘江沿岸平原带不断淤高,东苕溪河水排入钱塘江受到阻滞,良渚地区逐渐演变成滞洪区,并丧失向钱塘江排洪功能,地势低洼的良渚地区最终演变成湖泊密集的沼泽地带。根据东苕溪及良渚地区水文计算,不管是长年累月的降水,还是一次大暴雨,良渚地区积水深度可达2米以上,足以能够使良渚地区遭受灭顶之灾。沼泽化造成农田长年涝灾,农作物产量下降,甚至绝收,并造成道路淹没,房屋进水,田园荒芜。潮湿的水环境还容易诱发瘟疫,危害先民健康。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先民们背井离乡,迁徙异地。其结果是良渚古国的核心区域内赖以生存的农耕载体遭受重创,农耕文明逐步消亡,高度发达的良渚文明中断。良渚文化在5300~4000年前中断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海侵说”、“洪灾说”、“战争说”、“瘟疫说”,等等,依笔者推断,良渚文化中断主要是区域沼泽化造成的。良渚遗址主要位于东苕溪东侧平原地带,遗址范围大致在余杭—瓶窑—良渚—半山—三墩—古荡一带,整个区域长度和宽度约15~20公里,分布面积大约200平方公里。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东苕溪主要支流南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分别流入下游平原,形成河口三角洲地带,由于南北两侧地势较高,河水由西向东直接流向钱塘江(参见图1)。[1]后来,由于钱塘江江流、潮浪对泥沙冲蚀淤积的结果,钱塘江岸线和两岸平原地貌发生变化[2],钱塘江河口不断向东延伸,沿岸平原带不断淤高,东苕溪河水排入钱塘江逐渐受到阻滞,甚至出现回流,良渚地区逐渐演变成滞洪区,洪水时大量蓄洪,洪水过后泄水却十分缓慢,与此同时,河道逐渐被泥沙淤塞,丧失向钱塘江排洪功能,地势低洼的良渚地区最终演变成湖泊密集的沼泽地带。良渚地区上游的南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其集水面积分别为720、229、310平方公里,合计1259平方公里,是良渚地区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的6倍。这三条河流地处天目山区,降水丰沛,年径流深在700~1000毫米之间,平均约800毫米,流域内洪水径流都汇入良渚地区。良渚地区的年径流量收入可分为两部分:(1)良渚地区上游1259平方公里山区的来水量(俗称客水):1259平方公里×800毫米=。(2)良渚本地区200平方公里的产水量:200平方公里×700毫米=:+=,可以看出,客水量远大于本地产水量。假设这些水量均匀平摊在良渚地区:=,该地区的平均积水深度将超过5米(假设排水量很小不予考虑),成了一片泽国。在有些年份,一次大洪水的水量也是很可观的,以1999年梅雨洪水为例,6月23日至7月1日,东苕溪流域平均降雨量404毫米,,,均创有历史记录以来的实测最高洪水位记录。404毫米暴雨折算成径流深约为320毫米,良渚地区上游山区和良渚本地区

区域参考资料沼泽化是良渚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水月
  • 文件大小316 KB
  • 时间2018-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