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乐理与名曲赏析课课程论文
系别: 国际经济与金融学院
专业: 12级电子商务
班级: 1班
姓名:
学号:
课程名称: 基础乐理与名曲赏析
任课教师:
定稿日期: 14 年 12 月 20 日
我在基础乐理与名曲赏析课上所得
首先,在正式讲我在这门基础乐理与名曲赏析课上所学到的东西之前,想说说我当初为何选这门课。
其实,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的我不该等到这学期才来选修这门选修课。早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就想选修基础乐理或者大学生合唱这类跟音乐有关的选修课,为了修够学校要求的自然科学学分,只能忍痛割爱。终于,修够其他学分后,在大三如愿以偿得选到这门基础乐理课。对,忘了提一点,我一直只是把这门课叫做《基础乐理》而忽略了后面的“名曲赏析”,甚至于我第一次上这门课的时候,还以为期末的考核方式是唱一首歌,就算不是唱歌,论文的话题应该是跟“基础乐理”有关的,完全没有想到还有“名曲赏析”。
不过,还好也是我所感兴趣的领域。高中有幸担任学校音乐社的社长一职。我还依稀记得那年的器乐部招新,乐器种类简直可以完爆我现在所在大学的吉他社和管弦乐团了。除了钢琴、小提琴、电子琴、吉他这些常见的乐器之外,还有萨克斯、单簧管、爵士鼓,更有古筝、长笛这类民族乐器。虽然我学的乐器是吉它,但是我对钢琴有着特殊的感情,自然对于钢琴的面试曲目更关心。最终提交的钢琴面试曲目中,不乏《致爱丽丝》、《肖邦圆舞曲》这些耳熟能详的曲目,还有《贝多芬降A大调奏鸣曲》、《月光奏鸣曲》、《莫扎特奏鸣曲》等著名的奏鸣曲等等。居然还有李斯特的《爱之梦》。如果有我最喜欢的《出埃及记》,那就心满意足了。
西方音乐源远流长,每个历史时刻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方法。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致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它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第和亨德尔。巴赫是音乐之父,代表作《G弦上的叹咏调》,维瓦尔第凭着他的《四季》一举成名天下知,亨德尔是旋律大师,他的作品有一种莫名的优雅。
通常我们将1750至1820这70年的历史阶段称为西方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与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中产阶级成为一支新兴力量走上政治舞台。中产阶级以人为本、积极向上、富于革命的精神面貌极大地影响了音乐家的创作倾向和风格。崇高、朴素、完美、和谐与庄严,民族民间音乐与世俗音乐素材的采用,以及音乐发展中戏剧性的追求、奏鸣曲式的完善与交响乐形式的确立,成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发展的突出特点。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首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成为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发展时期最杰出的代表,留下大量古典音乐经典。海顿被成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其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有着“音乐神童”之称的莫扎特,《魔笛》是本人比较喜欢的他的其中一部歌剧。贝多芬的介绍,在下面浪漫主义时期重点介绍。
音乐史学家一般把19世纪称作为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的总体特征为:在表现上强调主观
基础乐理赏析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